扛著鍋子在餐桌上流浪
用義大利菜說故事
一種滋味 Noi 私廚的義式料理實驗

跟著料理 走進不同義大利人家
在 Yen 的私廚中,多的是聞所未聞的義大利菜。曾於電影相關產業工作八年的 Yen,在繁忙的小資族生活中,料理一直是她撫慰身心的良藥。結束工作後,Yen 動身前往義大利學習廚藝,卻在歐洲體驗到地獄廚房現場,愛閱讀的她亦將對料理的感受化為文字,記錄下每一道菜的故事,近日出版新書《獻給地獄廚房的情書》。
回臺後 Yen 成立 Noi 私廚,私廚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和客人沒有距離,可以在餐桌上分享自己想說的故事。她跑進各個人家,將義式料理搬上餐桌,義大利菜不再只是義大利麵和披薩,Yen 將臺灣人少見的義大利傳統小吃細細製成,成為餐盤間一幅幅美麗畫作。
結束了八年的上班族生涯,我來到義大利學習廚藝。義大利和臺灣同樣物產豐饒,是塊很受神眷顧的土地,光是番茄就能種出許多品種,義大利菜沒有繁複的料理方式,依賴的是大自然的風土及食材本身的美味。
對義式料理最深刻的記憶,是某次旅行至義大利朋友家,在坎帕尼亞區(Campania)的有機農莊第一次吃到「鹽水」,這道菜有個有趣的由來,過去漁夫們外出捕魚時,帶了硬麵包上工,吃飯時間,便把麵包在海水中浸軟,水擠乾後,再將櫻桃番茄用手撕開,和著橄欖油、鹽與乾奧勒岡一起吃,既美味又有飽足感。如此自由奔放的料理,就是義大利菜最令人著迷的地方。
然而,做廚師一點都不如想像中優雅,尤其女生更需要克服體力問題,初到英國餐廳工作時,得扛著一大鍋滾燙的湯鍋,搬運厚重的食材。我曾被開玩笑,被不認真看待,所有最極端的情緒,都是在專業廚房裡經歷。廚房裡要求嚴格,冰箱裡每道食材都得寫清楚內容物、製作時間、負責廚師,一丁點錯誤就會挨罵。
回臺灣後,許多料理的眉角與規則,成了自然反射動作。從一個家裡的六人餐桌,到扛著爐子流轉在各個人家做菜,我成為游牧般的廚師。在私廚和外燴工作上,我希望介紹一些臺灣人不容易接觸到的義大利菜,義大利的菜色非常多樣, 從南到北,每個區域的菜色都不同,甚至在同一座城市裡,和不同區域的人提起某道菜,他們可能連聽都沒聽過,菜色之多,差異之大,令人咋舌。
義大利菜很隨興,通常不會做太精緻的擺盤,所以有些人會說義大利菜很醜,但在義大利北部古城摩德納市(Modena)裡有一間小餐館「Osteria Francescana」,曾獲選全世界 50 大餐廳,由義大利主廚 Massimo Bottura 開設,他的每一道義大利料理都像藝術品,徹底顛覆人們對義大利菜的印象。
因此我也將這些臺灣人較少見的義大利小吃搬上餐桌,在乎細節與擺盤創意,如這道西西里的傳統小吃,是將沙丁魚裹上白酒醋、松子、麵包粉、葡萄乾、巴西里香料、肉桂,下鍋炸,在臺灣的餐桌上不容易看到,我將這一球球的炸魚像棒棒糖般立在木頭上,讓這些義大利的平民料理成為餐桌上的美麗風景。
料理對我來說,承載了某段時光,有段時間很低潮,每個禮拜都想從英國奔回義大利,某次我到義大利拜訪朋友,朋友的母親做了這道南瓜燉飯給我,料理很誠實,該熬兩個小時就得熬兩個小時,那種熬煮多時才能帶出的甜味和軟嫩感,是 一份令人感動的心意。
現在,我每年仍會回到義大利,拜訪不同朋友的家,去認識更多義大利食譜,將這一份心意,透過料理傳遞給餐桌上的每一位訪客。●
《獻給地獄廚房的情書》二魚文化出版
口述 Yen
文 鄭雅文
攝 理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