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塹城街巷小旅行
找尋舊城迷人的生活痕跡


一種記憶 走訪新竹老街區


P1010566 %E4%BF%AE


說起臺灣古都,腦中總會浮現臺南的老街巷,或大稻埕古色古香的連棟式街屋,鮮少人知道其實新竹也是一座三百年歷史的老城。每逢過年,我總會和媽媽回到新竹的娘家,逛逛城隍廟、品嘗廟口肉圓等道地小吃,卻未曾真正感受這片土地的故事。為了更瞭解這裡,我鑽進大街小巷,想像自己回到新竹的燦爛時代。

北門大街是新竹最早發展的商業區,在清朝、日據時期都是極為重要的街區,也是歷史悠久的生活雜貨街。當時從生活用品、在地小吃到壽衣棺材,都可以在此購買,因此有「生老病死一條街」的封號。雖然現在已然有了不同的面貌,但還是能從交錯於現代建築旁,僅存的閩南式紅磚房、仿巴洛克式建築中,想像當初的繁華。而北門大街之所以會如此熱鬧,正是因為它銜接了新竹兩大廟宇:長和宮和城隍廟。



P1010580 %E4%BF%AE


有著近三百年歷史的長和宮,最初是由官方和商人聯合經營的媽祖廟,當時的商人們以類似「神明會」(註1)的團體運作,將這裡作為商討事情的地點,成了新竹商業的起源。

來參拜的人祈求平安,也尋求健康。過去因醫療技術不發達,如遇災害病痛,人們會來此抽一支「藥籤」,再到附近中藥行領藥,帶動街區中藥產業的聚集。時移世異,中藥行雖逐漸沒落,卻也有店鋪選擇轉型,由世代傳承的老闆帶領,讓旅客體驗抓藥,認識藥材和配藥過程,將傳統延續下來。

而同樣香火鼎盛的城隍廟,周邊則是聚集了各式小吃攤販,這裡是昔日年輕男女的約會地點。一對對戀人結婚生子之後,再帶著一家大小前來打牙祭。廟口小吃攤隨著人潮越開越多,成為街坊代代相傳的老滋味。

城隍廟由在地望族──鄭家所世襲經營。清朝時期,鄭家出了臺灣第一位的進士(註2):鄭用錫。他在新竹成立詩社、促進文人集體創作,也帶起了當地的文藝氣息,只要稍稍留意,便能從附近林立的傳統錶框店、文具店、字畫店隱約看出過往的蹤跡。

人們總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直到親自走進新竹廟宇附近的大街小巷,才發現這裡的傳統產業與地方歷史文化,仍然有著緊密的連結,讓我更加認識家鄉的故事。●



註1:信奉同一個神明的組織團體。
註2:科舉中,通過最後一級的應試者。



新竹商號│竹塹記憶:早之市
時間:5/5-5/20;5/26-6/26
地點:華山富錦樹概念店;新竹東門市場三樓







文、攝 吳亭諺



吳亭諺 從餐飲界半路跑票的雜誌編輯,喜歡用文字記錄下生活。曾短居於日本及泰國,特別鍾愛一個人的旅行。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