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86 Inspiration of Mountain
山系策展人
我們與自然的距離
┃王耀邦┃

王耀邦 綽號格子,格式設計展策總監。長年關注臺灣設計、建築、品牌與藝術文化相關策展與跨界資源整合,透過展策方法整合企劃、空間、視覺、論壇、多媒體影像製作。屢獲國內外大獎項肯定,包含德國紅點設計獎、日本優良設計獎、臺灣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等。
請與我們分享你戀山的開始。
大學參加登山社,其實什麼都不懂,是學長告訴我,去爬山幫女生背睡袋蠻man的,我就去了,去了之後從此愛上。最喜歡的是高山入夜後的星空,沒有光害的夜晚可以看到整條銀河,那是我第一次覺得跟地理課本上的圖片這麼接近。在三千公尺上的臺灣是另一個風光,除了地貌上的不同,還有從另一個角度看到這片土地的感動。出社會之後,我很久沒有爬山,有次詹偉雄大哥約我去冰島爬山,又再度燃起了我的爬山魂,就一直到現在了。
從〈UP TO 3742〉到〈一座高山博物館〉再到〈見山〉,請跟我們分享這三個展覽的脈絡。
這三個展覽是不同的時間,用不同的策展手法去做,回顧起來像一個三部曲。〈 UP TO 3742〉與〈一座高山博物館〉是用田野調查的方式去做,完全的實證主義,策展團隊親自上山搜集素材,下山後才能拼湊出展覽的全貌。〈UP TO 3742〉是一個大膽的嘗試,當時VR方興未艾,我想用消費性電子產品去體驗展覽經濟,最後決定用最切身的手法,讓觀者感同身受。〈一座高山博物館〉規模更大、縱度更深,從臺灣人文切入,談自然、創造性、地質、登山道具等。到了這次齊柏林的展覽〈見山〉,是將齊導過往的素材拉出幾個主題,我們擁有更多不同角度的臺灣,有齊導年輕時的底片記錄,甚至找了許多他過去因山熟識的好友們,透過照片回憶當下拍攝的過程,也回顧了他的一生。
爬山帶給人生與生活的啟發?
詹偉雄大哥曾經告訴過我,在他這個年紀每一天都逐漸靠近死亡,他希望走的每一步、吃的每一口都是有意義且立體的,上山是用最原始的方式來感受活著、思考生命的體驗、未來的想法等。每次我們一群人上山,下山後總會有 人的生命就因此改變了,像Cicada的致潔,剛認識的時候還是登山新手,現在爬得比誰都兇,音樂專輯也用山為主題。在生活中我也改變滿多的,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京都控,去了好幾次,自從開始接觸爬山、露營後,出國會想是不是也去山裡看看,開始計劃離開都市的路線,到郊外走走。現在我家的陽臺還搭建了一座山屋,有木頭烤爐,工作很累的時候就去那裡待一下,想像自己真的在山裡,心情也會比較放鬆。
有沒有真正感受到被山神眷顧的時刻?
有耶,〈UP TO 3742〉與〈一座高山博物館〉特別有這種感覺,我們出發前的一個禮拜都下大雨,若是溪水暴漲,就會打亂原先的計劃,甚至必須考慮放棄,不過詹偉雄大哥不斷告訴團隊:「撤退也是展覽的一環。」是啊,我們就是無法控制山。但慶幸的是我們出發的時候天氣都極佳,那真的就是被山神眷顧吧!
山-三部曲
〈 見山 〉
齊柏林空間 2019

真正去研究了山才知道,臺灣光是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就有268座,是全世界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從最北邊烏石角到最南鵝卵鼻共380公里,幾乎跟島嶼同長。〈見山〉第一眼被吸引的是主視覺,一張看起來像國外雪山的壯麗照片,其實是齊柏林拍攝的臺灣。齊柏林一生拍了數十萬張的照片,策展人從中挑出數百張,拉出一條展覽的論述軸線,並梳理了導演的自傳與電影,展覽圍繞山、海、城市與人,有山的視角、山的故事,還有齊導的一生。
┈┈┈┈┈┈┈┈┈┈┈┈┈┈┈┈┈┈┈┈┈┈┈
Cover story 086 Inspiration of Mountain
Part 1 山的心跳使我們感受至深
Part 2 我去了夢想的那座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