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93    Home is Where Heart is


家不是一個空間一個模樣
而是收納愛人與自我


┃ 嶺貴子


00000

嶺貴子  長住臺灣的花藝師,現經營花店 salon by takako mine。在紐約、日本、臺灣遷徙移居。她認為家是一個變動的狀態,包含了各種情感與回憶。對嗅覺敏感的她,對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氣味記憶,聞到就會勾起想家的思緒。現在把臺灣當家,笑著說可以的話想住一輩子。





我是一個對味道很敏感的人,長期在各地遷移,每個地方都有專屬的味道,像是一條無形的細線牽引離鄉的浪人。尤其當離家與回家的定義越來越模糊,家甚至不是具體的空間,是混雜歸屬感與人情的記憶,對我來說嗅覺能一秒勾起回憶感官,有時是出機場的那股冷空氣、一間飄香的日本料理餐廳或是城市裡季節的味道。

在不同年紀,想家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我生長在東京六本木,18 歲到紐約唸藝術,回到日本生活了一段時間,接著到臺灣,在臺北生活大約八年了。年輕的時候離家,還保有對原生家庭的依賴,遇到挫折或困難,總是喜歡打電話回家聽聽媽媽的聲音,對家鄉的思念很單一,第一次沒有家人的陪伴,偶爾會有孤獨的感覺。當時花藝尚未進入我的生命,我熱愛藝術,但純藝術其實與自然大多時間是背離的,像一季換一次的櫥窗設計,得用大量的塑膠製品,結束展期後耗材被廢棄拋棄,對世界不友善的商業市場讓我開始感到倦怠,那不是我想要的藝術創作, 於是毅然決然回到東京。


%E5%89%AF13 4
%E5%89%AF6 4

那時身心都還在疲憊的狀態,尚未決定要往哪個方向走,一位要好的朋友正好在我家對面開了間花店,問我要不要過去幫忙,才真正展開了我與花的緣分。植物有季節性,不同時節的視覺、嗅覺、觸覺與聽覺都不一樣,在弄花剪草的日程中,我打開了五感,以往不能感受,在年紀與心境到達成熟的狀態後,產生強烈共鳴。插花成為過渡期中的依歸,我常會上山看看不起眼的綠葉,聞聞土壤的地氣,感受周而復始的花開花落,在生活裡消耗的元氣漸漸在大自然裡得到修復。


%E5%89%AF7%E6%8B%B7%E8%B2%9D

後來我到了一間公司當採購,時常往返各個國家,我對家的想念化為具體的行動,到陌生的空間會擦上薄荷、薰衣草精油,讓空氣布滿熟 悉的味道;也會隨身攜帶喜歡的茶包,最常帶日本的綠茶,來到臺灣後則最喜歡 Smith and Hsu 的桂花烏龍茶,用草本香氣喚起身體的記憶;當然也一定先去當地的花店,為自己插上一盆花。

因緣際會下,我又再次移居,帶著老公與女兒在臺灣住了下來。相較紐約寒冷的天氣與快速的生活步調,我更喜歡臺灣的宜居閒適。現在我心裡的家,是與老公和女兒一起生活的地方,我們習慣了這裡的街道、空氣濕度、鍋氣渾厚的食物,當然,還有隨著四季變化的植物與花。


%E5%89%AF3%E6%8B%B7%E8%B2%9D

在人生不同階段定義家,總會有不同的答案。在紐約,我常想起日本的種種;在臺灣思念紐約的冬天。現在每一季回去日本一次,東京有幼年的味道,家裡的洗衣精、寵物體味雜揉成空間獨有氣味。媽媽會煮一整桌家常菜,像是臺灣過年般,妹妹一家人也會回來團聚,我們吃飯、散步、閒聊,就像回到小時候在六本木的單純生活;冬天則固定找時間回去紐約,這個城市空氣厚重又冷冽,一如它的個性,看著白雪覆蓋的街景,我想念年輕無畏的自己,懷念異地闖踏的青春。

若您要繼續閱讀,請先註冊為小日子網站會員! 前往註冊頁面。








%E8%A9%A6%E8%AE%80%E5%B0%81%E9%9D%A2No.93

┈┈┈┈┈┈┈┈┈┈┈┈┈┈┈┈┈┈┈┈┈┈┈

Cover story 093    Home is Where Heart is


Part 1 世界這麼大 我總是在路上

生命能在一瞬之間逝去 回到家時就要好好賴著

家不是一個空間一個模樣 而是收納愛人與自我

家鄉塑造現在自己 從此能用音樂去跨越遠方

像候鳥飛遍世界 繞了一圈終於懂得家的定義

過濾掉紛擾孤寂 安心與自在之地就是家


SP 再怎麼不想家 也還是忘不了這個味道

┈┈┈┈┈┈┈┈┈┈┈┈┈┈┈┈┈┈┈┈┈┈┈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