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大叔生活手帖
大叔跟隨女友
去逛傳統市場
——日常採買篇
┃黃威融┃
如果不是跟鄰居女友一起生活,我想我永遠不知道,傳統市場原來是如此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大叔這類熱衷逛書店唱片行的文青盲區,是徹底荒廢的生活必修課,希望現在補修還來得及。
約會初期,跟女友約在她從小常去的地方大廟附近,去吃當地有名的切仔麵, 她認真地解釋家族成員們各有所好:阿嬤喜歡廟口旁邊這家的切菜、媽媽喜歡巷內這家的湯頭、舅舅偏好的是在市區的那一家⋯⋯ 但是,美食作家宣一姐推薦的是這家,也很可以的,不過我們今天要去的,是我自己覺得最傳統的,跟你分享(如何認真到新北市傳統市場吃切仔麵和點豬內臟的學問,是另一篇專欄主題了)。
切仔麵吃完,我們要去廟裡拜拜,不過得穿越街上擁擠的人群,因為廟的四周都是各式各樣的攤販,街上最多的是背著小孩的媽媽、牽著孫子的阿嬤和很多橫衝直闖的機車,來自天龍國的大叔宛若波登闖異境般,即使強裝鎮定,難掩文化衝擊的震撼。
從小跟著外婆和媽媽來這裡採買的鄰居女友,神色自若,侃侃而談:轉角這個水果攤是我阿嬤的愛店,但是我媽和阿姨都覺得太貴;要買厲害的豬肉可以來這攤,不過熱門部位通常九點前就賣完;廟前面賣米苔目的阿嬤,我小時候來吃的時候她還是小姐⋯⋯ 這個傳統市場根本是她家廚房的延伸地盤,長年互動,熟門熟路,心領神會。
大叔震驚之餘深獲啟發:原來看再多的飲食節目,去傳統市場還是菜鳥,學問無用,實戰經驗決勝負;更重要的是,如果是個不下廚的人,去傳統市場只是湊熱鬧,僅是文青式的表面獵奇(大叔和鄰居女友有幾個超喜歡的外國飲食節目,這是另一篇專欄主題了)。
後來,大叔跟鄰居女友開始共同生活,在家吃飯的次數很多,大叔主動爭取,跟著她去傳統市場採買。雖然知識貧乏,至少還能提供搬運勞力。
她常去一家有很多手寫文字在瓦楞紙片上的菜攤(例如特大美洋蔥,一顆 20,三顆 50;挑好大豆苗,一盤 50 ),老闆很喜歡跟人聊天,去年夏天有陣子櫛瓜特別貴,他會主動跟顧客說,因為產地連日暴雨淹水,就算櫛瓜表面看來無事,裡面其實都爛掉;中秋烤肉前夕,大家都去超市買進口的蘿蔓包著烤肉吃,這家老闆會用臺灣產蘿蔓分裝小包,價格親切; 他會主動進些價格稍高、別人不賣的品項,好比說接近一般人手臂長度的「美人絲瓜」,兼具一般絲瓜的柔嫩,又多了些爽脆,鄰居女友會把絲瓜切成厚片,料理過程加入 XO 醬,口感鮮美爆炸。
當鄰居女友知道我用「波登闖異境」比喻天龍國文青逛傳統市場,真是哭笑不得;傳統市場根本不是異境,它是日常生活的補給站,人生走歪的大叔曠課幾十年,因為遇到鄰居女友才重新補修。
以上是傳統市場日常採買篇,下次分享傳統市場宴客準備篇,為了招待大叔朋友來家中吃喝,鄰居女友還得到城市其他厲害的市場採買。其實,認真過日子的人,多半都常去傳統市場跟具備職人智慧的菜販肉販們學習,飲食真是值得投入時間和心力的生活滋味。●
黃威融 編輯人,寫作人,創意人。告別上段婚姻後,50 歲時認識新女友,以交往為前提,成為共同生活的鄰居。這幾年除了開編輯課,更想分享大叔跟鄰居女友的生活故事和人生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