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94 Let’s Hanfun!
將百年歲月化作一縷輕煙
在萬華守著澄澈的心製好香
┃ 老明玉 ┃

黃瓊儀 老明玉香舖第四代,笑起來有雙瞇瞇眼,個性靦腆溫和,卻總能在言談間感受她對自家香品的信心與自豪。畢業後曾短暫在外工作,民國 80 年因阿嬤生病而回家幫忙,不知不覺 30 年過去了。休假時喜歡相約朋友旅遊,笑說因為擔心父親老年痴呆,暫時還不會完全接手香鋪。
這裡是臺北第一條街,艋舺青山宮牌樓前的大字現在還這麼寫著,以前貴陽街兩側都是攤販,賣涼水、傳統小食,街上車子不多,聚集買菜、拜拜和吃飯的人。街尾有道水門,大船直駛進來卸貨載貨,每天都很熱鬧。小時候我坐在亭仔腳下乘涼,家裡趁好天氣忙著製香,老師傅忙進忙出,到過年連吃飯時間都沒有,我會幫忙貼標仔▾香袋上的標籤紙。,大一點學會抓好紅紙的間距,對齊塗漿糊,黏成包香用的紙袋。

貼紙上印的黑白照片是我阿祖黃燦,他年輕時在臺南習得技術,一個人離開家鄉北上沿途賣香,最後落腳萬華。原先在真武殿旁邊的古早厝,做好的香鋪散在三合院裡曬著, 當時家裡附近就有六、七間廟宇,阿祖挑著一根扁擔,賣遍整座臺北城。這些故事是從阿嬤口中聽來的,阿公是老一輩男人個性,嚴肅少話,在物資缺乏的年代,默默張羅整個家,我父親也是如此。
早期取得的原料很單純,那些有的沒的反而少見,很自然用中藥材製香,常見的仙楂、肉桂、陳皮、川芎、大黃和丁香、茴香,總共 20 多種,從迪化街批好幾布袋來再請人研磨成粉。做的時候先把細竹浸水沾黏仔▾由楠木樹皮製成,遇水具有黏性紙。,裹上調好的中藥粉,加點檀香或沉香讓香氣更沉穩。師傅手裡握緊整把香,不停重複上下甩動,讓粉均勻沾黏,最後曬乾、替香腳染色,過程中不能吹風常做得滿身大汗,很費巧勁和體力。


其實選用純天然材料也有難度,每種中藥的藥性不見得能搭配,摻在一起可能釋放毒性,又因為藥材燃燒後的味道略有不同,怎麼在香氣和燃燒穩定度間取得平衡,都是經驗,阿公還曾遇過阿拉伯人訂做橘子、香蕉口味,他們帶著喜歡的香料來,做完再海運寄回去阿拉伯。我父親從小身體不好,他翻《本草綱目》累積知識也運用在製香,大多選擇平性的藥材,不特別燥或特別寒,配合現代人喜好多加進甘草的甜,因此不是強烈療效,是溫和吸入體內,讓身心靈逐漸平緩寧靜。

每支做好的香我都會逐一試點,我認為判斷香的好壞還是要聞味道,不會感到不舒服,吸吐間是順的,就是適合你的好香。有陣子大家樂很流行,信徒們紛紛買相對便宜的香回廟裡還願供拜,那時生意的確受影響,不過繼續堅持做我們該做的,畢竟原料品質一聞就知道,騙不了人。店裡原本拜佛客人居多,如今許多年輕人也培養薰香習慣,走進來就知道要什麼,香粉、香塔都有。
┈┈┈┈┈┈┈┈┈┈┈┈┈┈┈┈┈┈┈┈┈┈┈
Cover story 094 Let’s Hanfun!
Part 1 他們將老智慧活出新風貌
Part 2 生活裡的藥草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