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天


帶著任性走在夢想的道路上
就不怕去了不想去的地方


————————
Pinkoi.顏君庭
×
嘖嘖.徐震
×
貝殼放大.林大涵
————————


DSC01711 %E7%B7%A8%E8%BC%AF

林大涵 貝殼放大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有深厚群眾集資經驗,不時蹦出金玉良言,身為三位中最年輕的,他已想好墓誌銘上這麼寫:「一直努力用現實的方式實踐理想的胖子。」

徐震 嘖嘖共同創辦人,曾是英國建築設計師,因為想體驗不同生活而踏入群募領域。目前正在追求什麼都能抵抗的人生,唯獨對連載漫畫異常執著這點,至今還難以克服。

顏君庭 人稱 Peter,Pinkoi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在矽谷工作七年後與夥伴回臺創業。據說幾年前仍是理工大叔,最近搖身一變成為型男,有著和外表略為反差的溫和嗓音。


依序為圖左至右








幾年前,創業並不盛行,文創產業甚至無法被精準定義,在人們以為做文化創意喝露水也能活的年代,三位男子深信生活該有不同樣貌,於是卸下過去,懷抱一顆炙熱的心和一點執著任性,走在人跡罕至的路上,卻開啟更多意想不到的可能。這期聊聊天邀請 Pinkoi 顏君庭、嘖嘖徐震和貝殼放大林大涵,回顧一路走來如何趨近理想的自己,及背後不為人知的辛酸心事。






問:請和我們聊聊三位怎麼認識的?

大:我記得 2016 年嘖嘖辦說明會公布使用者規約,有一段可能寫錯了,變成如果你在上面提案,智慧財產權會屬於平臺所有,我那時候就舉手問請問這條是?不小心寫錯還是設計如此?一臉就是去踢館的,我認識徐震是這樣子,一個來找碴的人。

震:看我多容易忘記不好的事情,你講的細節我都忘了。我當時不知道他有 flyingV 背景,老實說也知道我們還在比較粗糙的階段,沒想到真的有人看那麼細,直到他快離開才有人說他是 flyingV 的人。我比較早認識 Peter,以前在英國有段時間是 Etsy 愛用者,注意到 Peter 的團隊在做這件事,就很想認識他,後來我的創業夥伴回臺灣,受我之託去拜訪,吃飯時就很冒昧問 Peter 有沒有機會把嘖嘖 logo 放在網站上,有小小的合作曝光。

顏:喔我現在才記起來!他們從英國回來,那時候覺得徐震很有想法、很有理念,他又是讀建築,我是土木,就好像有那麼一點是同類人,都有點斜槓。對大涵的印象,他很會講故事、條理很清楚,不管在哪個領域都有很不錯的見解。

大:Peter 就是那種公司裡讓人非常安心的前輩,會直接告訴你他認為最重要的事,而且是理性地講。我對徐震的印象,他就是我心中最正面的那種文青,所有屬性運用在他身上都吻合。

顏:他真的很文青!愛讀書又從英國回來,有 English gentleman 的感覺。



DSC01785 %E7%B7%A8%E8%BC%AF


問:三位如何定義自己的工作?

顏:簡單來說就是把好的品牌找進來,透過不同管道、市場把它賣出去,再把市場的反饋回饋給他們,大概是這樣的循環。很多品牌合作六、七年了,有的從本來只是一對夫妻經營,到現在已經是一個團隊。我們比較像品牌的 lifetime partner,不同階段給不同建議,盡可能回應他們。

大:我們就是把創作者的想法和概念變成大家看得懂、願意出資的提案。大家願意贊助的都是看起來會實現、跟他有關的夢想,所以我們把為什麼會實現、為什麼跟他有關具體化。也花很多時間了解提案者,說服他相信自己的計畫,在集資平臺上證明很多人也相信他,最後作品可能就在 Pinkoi 賣了。我們在比較前端,特別側重找新的領域,就像你一個人走路,突然很多人衝進來跟你一起走,如果沒有走快一點點,就可能被夾著去原本不想去的地方,我就是盡可能在主流前面一小步,嘗試走自己想走的方向。

震:我這幾年一直在摸索到底所謂嘖嘖是什麼,我覺得我在做創意人的 mafia黑手黨、黑幫。,像連續劇裡廟口的黑道,他提供生意人安全感,讓大家覺得受到保護、得到協助。我想提供一個不管你做什麼創意,都可以感到安心的場域,有點像是壯膽,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有人相挺。這個念頭是我一直想把平臺的流量、會員,或大家願意主動來嘖嘖尋找好玩東西的企圖做起來,很重要的原因。



%E5%BE%90%E9%9C%872


問:其中有特別鮮為人知的挑戰嗎?

顏:我自己覺得改變人的頭腦是最難的,平臺上的設計師大部分都需要很多幫忙,比方說他們不知道怎麼定價、有不錯的產品卻不曉得怎麼彰顯,他們原先可能會抗拒,但不代表不能接受,單純是沒有經驗,所以我們要跟他說這件事相信 Pinkoi 就對了,這是我比較少公開講的困難點。

震:大家對我們在做的這件事的美好感要求很重,當你用行動實際支持卻換來失望,那種落差特別大,對平臺造成的衝擊也很大。另外提案人也是恐懼失敗的,就是所謂達標、不達標。老實說你在電商平臺賣多少沒有人知道,賣不好大家也不曉得,但是嘖嘖就有一個未達標的標記在上面。

顏:有啦有啦!大家都知道,這個數據都透明的啦!

震:喔原來是這樣(笑),應該說他不需要跟大家解釋這個狀況,但在嘖嘖就要,以至於很多人會擔心沒面子。我之前跟大涵聊到,想努力讓臺灣更多小規模的提案人晉升到更大的規模,這件事成為常態,就會提高整體創作領域工作者的信心。說起來怎麼好像沒有很鮮為人知啊,不好意思。

大:大部分還沒有真正做出很多事情的創作者,你想像他心裡像是有一把火在燒,其他人只會看到燒出來的煙,不會看到火。我們要把那團火拿出來,讓別人看到,但要怎麼不被燙到地拿出來,就像剛剛 Peter 說的,說服他們改變想法。不過就算你講得超有道理、有數據支撐,最後還是用結果判斷當初他接受你的想法而做的改變,是錯還是對?在幫助他們從浪漫走向現實的過程,其實沒有那麼多錯誤空間,要承擔你給的意見不見得會照你想的樣子進行,也是種壓力。



%E5%A4%A7%E6%B6%B5


問:有印象深刻的案例嗎?

顏:我們最近跟荷蘭的國寶級品牌 Miffy 合作,他們對理想生活的重視和 Pinkoi 很像,但提案後才發現過程非常難,門檻非常高,難怪亞洲很少人和他們合作,合約每項都很恐怖,我們要擋在品牌前面承擔所有責任,那時心想乾脆心臟強一點做下去。荷蘭總部會問 Pinkoi 是誰? 為什麼聯名是對的事?他們很重視底蘊和邏輯。後來也創造出超乎想像的設計品,有個品牌在戒指裡放進微型 Miffy,現在被擺在荷蘭博物館裡,Miffy 聯名手錶跟三宅一生一起登在香港時尚雜誌上。

震:我印象很深刻是三個女生創了個家具品牌叫走走,是很美好、很青春的故事,但有點像Peter 講的,她們不太有商業上的思考,第一次推出雖然有很多關注,但因為不熟悉消費者心理最終沒有達標。她們花將近一年調整,當然也因為年輕人就是有時間啦(笑),再來一次就很成功。他們同學後來當了漫畫家,就把嘖嘖跟他們的故事畫進去,很有趣。

大:對我來說,深刻的案子都有兩種特質,第一種,讓我覺得做這行就是為了遇到它,第二種,天啊我再也不要做這一行了!我來分享第一種,福山教會的案子,那是林慶台牧師想集資在烏來修建教會,我偶然被朋友介紹發現了這件事,覺得太了不起了。這已經變成一種套路,偶然發現某個存在,然後知道自己的領域可以跟它有關聯,就去加速或擴大他想完成的事,這種感覺很好。



問:三位本身怎麼選擇設計品?

大:工作上會被可以哇!的產品吸引,前陣子有個集資是一個像書的燈,打開就會啵嚨亮起來,宣傳影片就在啵嚨,從頭到尾都在啵嚨,我覺得很酷。買回去給別人聽那個啵嚨,只要別人哇三次就覺得回本了。私人的話,最近徐震推薦我一個手裡劍,是方形造型磁鐵,一甩就可以變成手裡劍,中間的圓洞可以轉來轉去、無限摺疊,所以哇完還會讓我一直想玩的,我拿這種東西沒辦法。

震:我的消費欲望蠻低,但就因為比較少花錢,偶爾花的時候會安慰自己花多一點應該沒關係吧?最近認真想搜集《鬼滅之刃》,我喜歡從漫畫裡看一些不同職場的故事,一直很貪心希望自己不要只擁有一種生活,所以很慶幸工作可以讓我接觸各行各業,窺探不同的人生。

顏:我前陣子買了日本東京的設計品,是一個香氛的徽章,裡面可以補充各種香氣,在服裝穿搭上有個點綴,質感超好,又有視覺之外的一些體驗,我對香氣類的沒轍。



若您要繼續閱讀,請先註冊為小日子網站會員! 前往註冊頁面。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