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旁的編輯事 095   ✎_

陪我一起長大的廟口





本月值星 Gill Li





因為外婆,我是屬於廟口的孩子。

談起我的童年,八九不離十都是我的外婆。身在雙薪家庭,爸媽沒時間育兒,三歲就得背著兩片尿布到幼幼班報到,中午下課娃娃車把我送到外婆工作的市場等她下班一起回家。外婆從年輕在土城五穀先帝廟旁的市場賣魚直到退休,就像 No.089《我們生命中的她們》裡頭受訪的魚販阿姨阿卿一樣,天還沒亮就得起來進貨,冬天雙手也得忍著寒冷泡在冰裡面,是非常勞心勞力的工作。然而海鮮控的我完全是既得利益者,外婆知道我愛吃,每天餐桌上總有一道海鮮,蒸的、煎的、漬的沒有什麼難得倒她,把小小的刁胃養得圓鼓鼓。

那個市場就在廟旁,嚴格來說是以廟為中心發散的生活圈,附近有早市、黃昏市場、學校、警察局、郵局,大部分是住宅,從宗教信仰延伸出的樣態總有種慵懶老派的味道,還沒退休前的外婆早上會先到廟裡拜拜,忙完早市就收攤下班,我常坐在旁邊生麵製品攤子上等她,沾得屁股白白的。回家的路途,明明只要五分鐘,我們卻常半小時才到家。這塊區域當初是整塊三合院改建為現代化公寓,鄰居們幾乎都有血緣關係,處處都遇得到熟人,有時到家兩手滿滿的糖果,都是印象中溫暖含蓄的人情。

所以外婆出去玩了也不緊張,我就到隔壁嬸嬸家去,大伯公在巷口開餐廳、二嬸婆跟阿伯一起經營麵攤,煮飯到一半跑去隔壁借醬油也是稀鬆平常。大學時,交了個外國男友,某日約了在外婆家吃飯,那天晚上大嬸婆來借醬油、二嬸婆突然說想找外婆聊天、眾多親戚找了藉口造訪,後來才知道村裡難得有外國人,大家都想一探究竟。

退休後的外婆依然在廟口混,早上會先到學校操場散步開啟一天,便照著固定路線去廟裡上香,在廣場與朋友喫茶聊天。我發現廟口儼然是地下生活行政中心,大到誰家的婚喪喜慶,小到最近的菜價都能在廟口得到最新消息。最近家人搬到外婆家附近就近照顧年邁的外公,苦尋不到適合的停車位,沒想到外婆去土地公廟拜拜時,得知有人要退租,還沒貼出公告就被她訂走了。我跟媽媽笑說:在那裡生活的軟實力是離不開廟口的。

而我現在,大約一個月回去一次,總感覺某部分的靈魂屬於那裡,經過廟前有舒服的線香味,過了數十年,廟口變化得很少,只有外公外婆越來越老了。●





1 1
舊照片都在老家,這張攝於 2017 年外公 80 歲大壽,外婆盛裝出席。





Gill Li 小日子編輯。設計、藝術、電影與美食是人生必須。食量小但可以喝一鍋湯,從小就被叫湯怪。最近的目標是把家裡陽臺變成植物園。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