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旁的編輯事 099 ✎_
未來的海
本月值星 Gill Li

我的暑假很千篇一律,標準的都市小孩,用夏令營跟才藝班填得滿滿的。忙碌的爸媽會為了我跟哥哥特別排出一段假期,全家開著車遠離臺北。我最喜歡的路線是從宜蘭的北宜公路,接蘇花到花蓮,我的體質不會暈車,總是捨不得睡,一路看山看海。蘇花公路很長,沿路會停兩三個觀景臺,大家下車拉拉筋透透氣。
站在岸邊還小的我,覺得海好巨大,好遙遠。媽媽怕水,從小叨念:「海邊很危險,不要去,我們遠遠看就好。」或許是長輩們經歷過生存不易的年代,既然有風險,若孩子們不去碰,就能少點擔心。我也這麼深信著,看著卡通裡的海洋傳說,相信海獸真實存在,雖然身在島國,卻感覺海與我無關。
直到我愛上潛水。跟海真正相遇得算晚,大學畢業後在朋友的引領下入門,背著氣瓶下潛,海底下寧靜又吵雜,平靜又波濤,晃蕩在陸地上不能見的世界中,世上所有的框架再也不復存在,沒有語言,沒有文字,曾經在乎的、自以為是的在海裡不過一粟。上岸後,教練跟我說,「臺灣人有海,卻不懂海。」去年山林解禁了,臺灣山友能各憑本事上山,再也不受政令拘束,然而我們離海洋城市還太遙遠。學校教了我們如何在資本主義中生存(也或許沒有),卻忘了教導群山環繞的海國子民善用擁有的,尊重大地給予。
2018 年長期關注海洋的黑潮基金會花了將近一個月在臺灣海域進行探勘,帶回監測資料,研究結果發現,臺灣海域已經無一處沒有塑膠微粒。人類使用過的塑膠進入海洋,被浪與岩石拍打成碎片,被魚群誤食,牠們也會再次隨著生態鏈,變成人類的佳餚。研究說,2050 年海洋中的塑膠微粒會比魚更多,我們吃下的塑膠也是。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跟著船隊做了一系列的追蹤報導,看完後深感我們欠海太多了。前幾晚睡前閱讀,發現作家吳明益也曾在那艘探勘船上,更將感官化為抽象的故事,誕生了《苦雨之地》,期待有那麼一天,血液裡流著海洋 DNA 的臺灣子民,能懂它的巨大,理解它的溫柔;感謝它豐美的孕育,尊重彼處的生態,那麼漂流在太平洋上的便不是孤島,是正要揚帆的海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