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晏豪】像有機森林的咖啡廳 讓創作的故事風景繼續流動

Cover story  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due

曹晏豪
在倫敦念服裝與藝術,意外成為咖啡館的經營者,多重身份的他,是演員,是咖啡館老闆,同時也是挖掘年輕創作者的伯樂。

撰文=Yihua Chen
攝影=林志潭

即使拍戲再忙,曹晏豪還是會抽空到店裡來工作。
即使拍戲再忙,曹晏豪還是會抽空到店裡來工作。

大學時,我念倫敦的聖馬丁藝術系,最早先念兩年的服裝設計,後來改念創作,主攻裝置,擅長攝影。2008 年返臺,我的工作都與設計有關,去潮牌當服裝設計師,當拍片助理,接隨行翻譯的案子,也曾去花藝設計負責3D 的製圖規畫,但都沒有待太久。退伍後,國中同學對餐飲感興趣,找我做咖啡廳。雖然一度抗拒,很怕被綁住,但卻沒想到這兩年的意外旅程,給了我很多禮物。

我念的是北安國中,咖啡廳開在實踐大學附近, 除了地緣關係, 對我來說有特殊的意義。其實我回臺灣之後,覺得跟藝術圈有斷層,特別跑到北藝、臺藝和實踐三所學校,希望能夠有機會交流。也曾經在竹圍租了工作室,但是做了一年創作之後,發現關在自己空間裡的創作與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規劃「日木安」的時候,想起以前我唸書時曾經在東倫敦一間酒吧工作,老闆非常支持街頭藝術家,把兩間店打通,整面牆、天花板都做塗鴉。晚上照常做生意,白天整間店交給創作者去發揮,一到兩個月定期辦展,來的有個人塗鴉、藝術團隊、攝影師等,他們佈展很有效率、強度令人震撼,整個牆壁的大型輸出,各種霓虹燈光等物件,很吸引我。

而且我是做裝置的,發現同學在畢業之後因為空間的侷限,慢慢地縮減為平面設計,要不然就是朝向公共藝術裝置,空間對於創作者太重要了。

基於這樣的出發點,特別選擇了實踐大學附近的店面,我用三個月時間自己親手裝潢整修,敲敲打打,光是之前的開放式廚房,就花了一百多萬。把這家店設定為「和創作者共同創作的平臺」,是一家咖啡廳,也是一處展覽藝文交流空間,讓實踐的同學和藝術、設計工作者,可以來這邊創作、辦展,互相交流,而這個咖啡空間,就是我的一個大型創作。

沒想到伙伴因為有小孩的關係,很快地退 出,我獨自撐下來,雖然辛苦,也讓我可以獨 當一面,思考與創作者如何互動,一步步朝著 我希望的方向。舉例來說,兩年前發現我的員工 Yuna 很會做餐,就完全交給她去開發菜 單。她很想做翻糖杯子蛋糕;從完全不會到自 學,上網蒐集資料,自學創作。對我來說,藝 術是一個想法的產出過程,我做空間,她做食物,只是媒介不一樣。現在她也自行創業,擁有工作室,專門做客制化的案子。

一路以來的考驗很大,尤其是這兩年我開始拍戲,幾乎忙不過來,但是每天晚上還是一定要回到店裡來算算帳、看一看,沈澱一下才安心。夜深人靜時想想,自己好像開了一家關不 掉的店,拍片的錢也幾乎都投進去了;但是對我來說,每次看到期末考時,很多同學到這裡趕圖趕作品,咖啡館裡滿滿都是人,就會覺得當一位支持者是一件很棒的事。

最近日木安重新定位,除了繼續辦展覽,特 別把廚房撤掉,不做餐,只留下咖啡設 備,把空出來的吧臺做為工作平臺,更接近 我的初衷。現在是一位很有才華的舞臺造型 服裝設計師「大佛」在裡頭創作,來的客人 都可以看到,也可以進來吧臺跟他互動。如 果有一天他成名了,可以獨立,還會有其他 的年輕創作者進來,不斷有新的創作故事風 景在這裡流動。

在日木安,我最喜歡的位置就是一進門光線最 充足的圓桌,正對公園、滿眼綠意。我會坐在這裡想事情、做計畫,寫點東西。想想很有趣,回臺灣後,原本不想當演員、也不想開咖啡館的我,卻把這兩件事都做了,而且都很認真,是真正當成一門藝術在學習。對我來 說,從小時候把自己的床豎立起來開始,我 就知道我喜歡玩空間,讓它保持一種有機生 長、而非釘死不動的狀態。我喜歡「在空間裡 面創作,與人在裡面互動」,不必去美術館,只 要一杯咖啡,就可以跟美好的作品、有想法的 朋友激盪交流,正是我的夢想。

接下來,我們依然會辦展、策劃市集、音樂 會,另一方面我們發現有不少單位喜歡租供空 間來拍攝,既有收入,同時又記錄了日木安當 下的展覽,對我們來說,這又是另一種展出的 方式。不斷生長、變化,日木安就像一座有機森林般,充滿著各種可能性,與意料之外的驚喜,對我來說,就是它存在的意義。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