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86     Inspiration of Mountain


從深海到高山
我們用音樂寫登山日記


Cicada


%E4%B8%BB1%EF%BC%88%E7%95%99%E7%99%BD%E5%8F%AF%E4%BB%A5%E5%B0%91%E4%B8%80%E9%BB%9E%EF%BC%891

江致潔  與吉他手謝維、大提琴手庭禎、小提琴手罡愷共組樂團 Cicada,自己則是鋼琴手兼團長。之所以取名為 Cicada(蟬)是因為,人們察覺到蟬的出現,往往是聽到牠們的聲音,而不是看見其形體。





臺灣很小,連生活在臺灣的島民也常誤解這塊土地。有人居住的土地面積只佔島嶼不到百分之20,我們用城市視角感受它,就以為懂了它。我以前也是這樣的,直到真正接觸了海洋與山,才認知一直都是以管窺天。

前年開始有登山的念頭,當時我們完成了兩張關於海洋的專輯《仰望海平面》與《不在的你們都去了哪裡》,我對探訪自然的欲望越發強烈,正好在格子邀請下,我一同參與了文博會〈一座高山博物館〉的攀登計劃。那是我的第一座山,感受特別深刻,創作靈感跟潛水截然不同,我便跟團員提議,不如這張專輯上山試看看。

爬山給我的感觸,從打包行李就開始,謝維常說我是計劃派的人,總是想太多,怕下雨、怕餓、怕少帶了些什麼,包包裡裝的不一定是必需品,是我幻想的恐懼與欲望。隨著攀登的次數增加,重新歸納了日常中的需要與想要,行囊越來越極簡,心情也像大掃除清爽了許多。

%E5%89%AF5 11
經歷了兩張關於海的專輯,這次罡愷(左)、江致潔(左二)、庭禎(右二)、謝維(右)約了一起去山裡找靈感。


我們四個人第一次一起登山是合歡北峰,前一晚罡愷因為重感冒吊了兩瓶點滴,用意志力上山;第二次是去嘉明湖,這應該是庭禎有生以來參與過最需要耐力的行程,我們離開嘉明湖後,突然下了一場大雨,體感溫度很低,她走到最後,還掉了幾滴淚。然而山就是如此變化莫測,預期的風景總跟遇上的不同,就算遇上了也常與想像的兩樣光景,全都得看山神的心情,對於習慣掌握一切的都市人來說,在山裡的第一課是放下。

說起來蠻好笑,這趟山行獲得最有趣的靈感,是庭禎的半夜奇遇。那天她因高山症失眠,瞪著眼等天亮,一片漆黑時突然發現有不名物體透過睡袋不停地摸她的小腿,驚嚇同時還聽到身旁的夥伴累到說夢話,後來謝維那頭也開始有塑膠袋摩擦的聲音,小小的空間迴響各種詭譎噪音。一開燈,竟看見一隻手掌大的山鼠正在啃著我們的麵包,由於太過驚嚇,專輯裡還特別收錄她為老鼠派對譜的一首節奏感很重的曲子。

我覺得山很像我愛的後搖樂團Sigur Rós, 音樂有時候很黑暗,有時很溫暖,像爬山的狀態,天氣好很夢幻,但也有山況嚴厲的時刻;謝維覺得更像Eric Clapton,那是他十分崇拜的當代吉他手,音樂上才氣縱橫、帥氣 瀟灑,私底下卻一直都有藥物酒精成癮的問題,不如音樂成就光鮮。對謝維而言,Eric Clapton跟山一樣,不同的角度切入有不同的詮釋。

%E5%89%AF6 21

身在山上跟海裡的身體感知完全不同,潛水幾乎毫不費力,靠一件浮力背心就能在深海裡自在遨遊,心情很放鬆,讓人輕盈地釋放內在的雜質;爬山則像一種任務,必須要用盡力氣,不斷不斷地努力才能達標。在山上連聊天的氛圍都變得比較沉靜,因為在大自然的環境下,人會回到真誠的狀態,記得在山屋的晚上,我們說了好多平常難以啟齒的內心話。

若您要繼續閱讀,請先註冊為小日子網站會員! 前往註冊頁面。








┈┈┈┈┈┈┈┈┈┈┈┈┈┈┈┈┈┈┈┈┈┈┈

Cover story 086    Inspiration of Mountain


Part 1 山的心跳使我們感受至深

從深海到高山 我們用音樂寫登山日記

山多給了五秒鐘 讓我更能面對這世界

帶著撤退的勇氣前進 在山裡攝影找到初心


Part 2 我去了夢想的那座山

接受真正的自己 才能見到理想的山

為了戰勝自我 踏上 30 天的中藏旅程


SP1 可能有天會死在山裡 反正我本來就屬於那裡

SP2 山系策展人:我們與自然的距離

┈┈┈┈┈┈┈┈┈┈┈┈┈┈┈┈┈┈┈┈┈┈┈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