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
口述=鄭志仁
藝術指導,熱愛生活、旅行、藝術及美學的旅人。曾多年留學法國,學習攝影及廚藝,曾任職晴山美學Armani/Casa藝術總監,現為三井集團美學形象總監。
撰文=魚書
攝影=韓承燁

從永康街旁,車水馬龍的喧囂拐進小巷裡,我家就位於靜巷中的老公寓一樓。當初看到這個房子可以算是緣份,也或許說,是房子自己來找我的。當時好友謝小曼先看到這個空間,對她來說太小,知道我正在找房子,便介紹我過來看,幾乎是一走進來的瞬間就知道,就是這裡了。在這裡住了八年,並沒有做太多改造,客廳的老拼木地板和舊式天花板都維持原樣。大概就是敲掉幾面牆,把原本的三房結構改造成一房兩廳的寬敞空間。花費最多心思的部分反而是庭院。這一帶車位難尋,很多人把院子當成停車場,鋪上水泥之後還加裝遮雨棚。我把原本遮住光源的雨棚拆掉,讓陽光進入屋內,再陸續種上十多種植物。推門而入,眼前展開的綠意彷彿小小的森林,竹林、大片的綠葉植物環繞,常令人霎時忘記身處何處。
從庭院拾級而上,才是家門及小小的露台。我將室內空間延展往外的露台區鋪上戶外材,面向庭院的大片玻璃可以整面推開。向外一看,眼前彷彿是綠油油的山景,風吹過時,掃得竹葉沙沙作響。 無論坐在客廳欣賞,或將露台上的竹簾放下來,丟幾個抱枕、躺在露台上吹著涼風、睡個午覺都好。雨天時關上窗,在室內看著也有另一番漂亮風景。
我的家是什麼風格?大概是巴黎加上峇里島。家是我將喜歡的城市濃縮之後還原,放進這個空間的再展開。這裡有我在巴黎常駐的生活經驗,也有對峇里島文化及地景的喜愛。大件家具之外,家中更多是各地旅行搜羅回來的大小裝飾,以及我自己的畫作和攝影作品。我重視五感經驗,挑選家具或小物時,也特別重視觸感和材質。觸摸起來的感覺如何、一眼無法辨別的有趣材質,通常都是讓我決心帶它們回家的關鍵。
因為東西多,為了降低壓迫感,我將桌椅、層架的高度壓低,讓空間在視覺上更加寬闊。此外也常常更換家具位置和擺設。冬天時把客廳往裡移,和餐廳的位置對調,增加隱密的溫暖和安全感。其他時候,平均一到兩季,大改 次室內配置,小調整則隨心情隨時進行。當成是給自己的一個考驗,每個物件都有自己的樣貌,而我的工作就是替不同材質、個性和紋理的物件找到恰當位置,去表現它們的特性,或讓彼此產生對話。
平時工作忙碌,家的意義對我來說除了生活,更多在於心神放鬆、自在,讓我徹底休息、充飽電之後,再繼續出門奮戰的能量來源。因此家中我最喜歡的角落,就是能完全放鬆的大沙發。這個大沙發椅背高、椅身夠低且深度夠深,往裡一坐整個人就會陷進去,很有安全感。無論客廳被搬去哪裡,沙發的所在之處就是我最常待著的地方。常常拿杯咖啡或威士忌,躺在沙發上看書、聽音樂、想事情、放空,或者就用投影機放部電影,看著影像被投影在整面牆上,效果就像家庭劇院,實在過癮。
我不太看電視,書籍、電影及音樂是生活空間中最重要的元素。家裡這台 Yamaha 二手老音響跟了我十幾年,表現 仍舊很好。我聽的音樂種類很廣,早上以古典音樂開始一 天,午後可能聽點流行歌,晚間換上爵士樂,假日就放些 輕鬆的 Lounge music 來轉換心情。因為時常四處旅行, 也會從喜歡的城市帶回當地正在流行的音樂,可以算是收集癖。某種程度上,也好像帶回了某部分的城市切片。遍及家中四處的書和電影,同樣是空間的靈魂。除了必須大量閱讀工作相關的美學書籍和影像資料,我也常在經典中找尋靈感,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及新浪潮大導亞倫. 雷奈的《去年在馬倫巴》都是我重複翻看、每次都能得到新體會的作品。
在這裡住了八年,之前比較不忙,我常常下廚 宴請朋友們。直到現在,每個星期也幾乎與朋 友在家中固定聚會,在這裡度過許多歡樂或難 忘的時光。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去年有天颳 颱風,趕著上班之前,我匆匆走進地下室拿東 西,結果一腳踩進水裡。定睛一看,地下室已 經水深及踝,顧不得工作,只得先搶救書籍和 畫作等重要物品。忙亂之中,我用通訊軟體告 訴朋友們這個沮喪又無助的狀況,沒想到好幾 個朋友陸續趕來幫忙清理和整理,我的心中感動萬分,原來不只是我,連朋友們也認同了這個空間,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家。
如果有整天的空閒待在家,起床之後,我會先做 一頓豐盛的早餐。吃飽之後,整理庭院、修剪枝葉,和院子裡的植物說說話。之後躺在露台上, 就著涼風睡個午覺。睡醒再去附近的市場買菜, 晚上下廚煮一桌菜,請好友們來聚餐。煮飯一定要和朋友分享才有意思,一群人開開心心地聊天度過夜晚,就是我理想中的美好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