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94 Let’s Hanfun!
一碗藥膳食補
熬出藥行三代的回憶滋味
┃ 博仁堂 ┃

Eric 博仁堂(前益智堂)中藥行第三代傳人,但若追尋祖籍祖譜已是第六代。阿公隨國民政府來臺,並創立臺灣第一間 GMP 藥廠,後來轉手賣人後專心經營藥行事業。現在 Eric 憑藉小時候飲食經驗把中藥行轉型成餐廳,除了菜單上有的,他笑說,中藥釀酒補又好喝。
民國 37 年阿公跟著國民政府來到臺灣,原本以為回得去,後來因為政局的關係就在小島落地生根。家族在中國是望族,已是醫生第三代,阿公在中國行醫多年,初遷臺時社會混亂,直到民國 50 年才從臺北移居到臺南開了益智堂中藥行繼續仁醫志業。
從小就住在中藥行樓上,關於養身、漢方的知識早就深入生活,自然而然地變成我的一部分。一樓除了可以幫別人抓藥,也是中醫院,印象中,幼時生病都是阿公抓藥解決的,記得有次高燒不退,阿公幫我抓了一帖苦藥,一喝隔天燒就退了,追問之下才知道 是稀有的犀牛角粉,可退熱涼血。隨著現今動物保育觀念興起及時代的演進,許多動物化石、礦石已經不入藥,現在店裡留下幾個骨頭作為紀念,一罐罐在櫃子裡的藥材,都是一則則家族往事。

小時候幾乎沒吃過外面的糖果,想吃甜就打開 抽屜拿仙楂糖,枸杞、八角一把拿著跟朋友邊走邊吃當零食;食補入菜是家裡的日常,四季各有不同的方針,草藥學其實沒大家想得那麼嚴肅,很多常見的食材在早期都是中藥的範疇,例如杏仁、胡椒、山藥,甚至連玫瑰花都是中藥的一種,隨著時代及生活習慣,漢方早就不知不覺進入生活當中,陪伴我們很長一段時間了。

因為以前常要幫忙煎藥、炮製中藥,又熱又累,根本就沒有接家業的打算,大學更避開藥學系念了電子,畢業後在外地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近幾年看著父母日漸衰老,老鋪也被時間套上了濾鏡,失去當年光采,心頭微微的酸楚才讓自己發現對店鋪的感情與羈絆,有了轉型的念頭。

食補是我們的強項,我們循著每一味藥性不同的藥材,加入肉類作為博仁堂的主食,而比較特別的是我們的飲品,針對不同的需求特別熬製,像是助眠的晚安茶、顧眼睛的養眼茶。店內空間保留了中藥行原始的狀態,也有一些小巧思,如用匾額打造的桌子,特別從鹿港小鎮收集的舊木門,還有如處方籤般的菜單設計,在轉型的過程中,除了用表象的形象吸引大眾,也冀望將漢方內涵在小店的細節中勾勒展現。以前的診間現在是包廂,阿公的藥學書還放在書櫃裡,牆壁貼滿的照片還捨不得撤下來,感覺就像他也還在跟我們一起努力著。
┈┈┈┈┈┈┈┈┈┈┈┈┈┈┈┈┈┈┈┈┈┈┈
Cover story 094 Let’s Hanfun!
Part 1 他們將老智慧活出新風貌
Part 2 生活裡的藥草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