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ing Divide】赤峰街微型聚落 跨越定義與思維的皮革手感創作

Cover story A Craftsman’s Daily Life

口述=阿威

大學念建築,與夢夢為皮革品牌「Crossing Divide」工作夥伴。兩人的處女座性格表現在品牌形象與產品細節的堅持。希望以品牌名稱提醒自己要勇於跨越生命中的不同困境。

撰文=皮耶恰
攝影=陳鴻文

 

D26_0807
阿威常去臺北後火車站與三重挑選皮革。若皮況良好,就會多帶幾張回工作室保存。

我欣賞跨領域創作的人,上海世博英國館的設計師Thomas Heatherwick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從工業設計進軍建築領域,這種混搭思維為建築開啟新的扉頁,也為從建築跨入皮革設計的我樹立典範。

大學唸建築系,大四進行畢業製作期間,恰巧有機會與朋友學習製作皮革錢包,我喜歡「手作」過程以及鞣製原料的感覺,全心投入其中。當時一邊做畢製,還一邊到創意市集擺攤賣皮件。

許多建築系學生畢業後會銜接至設計這一行,我也把自己鍾愛的建築元素移到皮革設計。我喜歡極簡風格或幾何概念,捨棄傳統雕花、印第安式編繩等裝飾性強烈的風格,專注於突出皮革原始純粹的造型及樣式。

大學畢業前開始跑創意市集,退伍後在圓山花博公園市集有了據點。但考量舒適的工作環境有助於產出更好的設計,而開始尋覓工作室,起初在士林,去年十月和朋友分租了現在赤峰街的空間。這裡原是坐月子中心,室內環境不盡理想,因此我們拆掉舊牆面,重新規劃與粉刷,築起新的磚牆分割空間,一個舒適的工作空間正式成型,也確立「Crossing Divide」品牌。

「Crossing Divide」由我與夢夢負責,同時也有工讀生與實習生從旁協助。我負責商品前端製作,如物件開料、切割版型,同時也負責銷售;夢夢負責手縫、皮革收邊等後端的細節處理。兩人分工有助於同時進行多筆訂單,讓工作更有效率。

工作的日常配合著我晝伏夜出的習性。喜歡在杳無人煙的夜晚於外頭遊走,習慣晚睡,也愛睡飽一點再上工。每天12 點開門營業,除了製作固定的訂單外,也會思考新商品的類型,研發新設計。通常是晚上八點歇業,若訂單量比較大,還是會加班至九點。我很投入於每個工作過程,因為每一個環節緊緊相扣,累積出最後的作品,是很有成就感的事。

最近家中裝了針車,我試著把房間變成微型 工作室。有時候在赤峰街必須忙備料、趕訂 單,無暇自在思考。因此會趁著回家洗完 澡,頭腦清醒的時間,窩在房間裡打打版,想 想新東西來做。

光看圖或閱讀書籍仍然學不會皮革製作的精 髓,所以我也到永安市場跟老師傅學打版及不 同皮件的製作方式。透過研習製作經典名牌包 型,瞭解不被時代淘汰的技法,讓自己一直保 持精進。現在剛結束為期三個月的課程,未來 若有機會,還想持續學習。

有別於師大或是發展飽和的東區商圈,介於中山與雙連捷運站的赤峰街,是一個剛發展起來的微型聚落,新舊間蘊藏著多元的創作養分。像開張沒多久,我們就與對面的訂製襯衫品牌「POI」以及「丹丹 Dan Dan」進行品牌 聯名課程:從車縫背帶、布包染色到背帶與布包合體,三個品牌提供各自的專業,激盪出新 的作品樣式。店名「Crossing Divide」正是自我提醒,叮嚀自己不要害怕、不要逃避,任何形式的「跨越」都是激發新思維與新發展的可能。

我原本就住在赤峰街附近,這裡聚集許多汽車修護和零件廠,現在多了一些不錯的設計品牌、咖啡館、古著店、早餐店、日式料理和理髮廳,從門面和招牌就大約可知主人的世代與個性。中午進公司前我會到公雞咖啡帶份 早餐、下午偶爾到音樂很棒的響板咖啡廳坐坐。有時加班,雙連捷運站出口處的肉粽、包子和四神湯總是熱氣蒸騰,讓我又有了繼續打拼的力氣。

赤峰街的魅力,吸引著一些港日觀光客從捷運中山站那頭晃進來,偶爾有些日本客人會把我們當作包包醫生,拿著袋子斷掉的古董包請求協助修理;看得出來,他們很願意多花一點錢 購買好的手工包。雖然目前國人對於價位較高的手工包接受度尚未普及,但是在親自溝通解 說後迴響還算不錯。珍惜也看重著這份手感創作的事業,也期盼將來赤峰街像臺南正興街一 樣,逐漸發展出自己的區域串聯活動。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