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芳瑜】書店老闆印象裡的台北老書店:記憶,重慶南路

Cover story    Timeless Bookstores

撰文・攝影=石芳瑜
做過一些與書籍無關的事,曾在公關公司、有線電視與電台上過班。後來改行當翻譯,寫寫字,譯寫過一些書。2011年夏天開起「永楽座」書店。

DSC_0346
第一套讓我入迷的偵探小說是在東方出版社買的《亞森羅蘋全集》。

我們那個時代,哪一個住在台北的讀書孩子,不曾在重慶南路上擦肩而過呢?也許在小學時候並肩在東方出版社裡看亞森羅蘋,大一點也許在三民書局買一些學校用書。只是我們當時並不相識。逛完書店也許就到西門町吃一碗謝謝魷魚羹,或是到萬年大樓地下室吃一碗甜不辣。

我們的青春記憶,現在就只存在我們的心底,還有那些泛黃的老照片裡。

我識字不算早,最早爸爸帶我們自己去選的一本書,到現在都還記得是去重慶南路買的一本薄薄的動物圖鑑,而哥哥選的是《綠野仙蹤》。哪一家書店我已經沒有印象了。我後來非常後悔,因為我的書一下就讀完了,可是《綠野仙蹤》裡面桃樂絲的故事怎麼讀都讀不膩。當時還小,父親很少給錢買書,所以那本薄薄的動物書連翻了好幾年。

大一點上了小學,我常在住家附近兼賣文具的小書店買些中國民間故事的故事書。那些書多改寫自一些民間故事或小說:像是《牛郎與織女》、《白蛇傳》等等,多半是神怪故事,書頁印刷雖粗糙,但是每個故事前有漂亮的插圖,小時候畫娃娃、畫仙女,都是照著這些書上畫的。

比較美好的假日或是寒暑假,父親會帶我們去重慶南路走走或是去西門町看一場電影。小學時先迷上的一套書是東方出版社出的《亞森羅蘋全集》,黃色的書封到現在都還可見。後來是《王子》期刊、瓊瑤小說等等。這些都算是我的小學讀物。

國中時開始到租書店去租書了,那時流行的一樣的是漫畫和羅曼史。我不太看漫畫,所以當時流行的《千面女郎》、《尼羅河女兒》我都沒趕上,我讀的是「好時年」出版的一些翻譯小說像是《刺鳥》,還有金庸小說。國中時升學壓力很大,不知為何老師是禁止我們看課外讀物的,尤其是漫畫和羅曼史,查到了有時還沒收,可是當我拿出金庸小說或是《刺鳥》這樣的書之後,老師也只好默默地說:「多用功、少讀一點課外書。」也許是這個原因,讓我覺得讀些難一點的書,可以擁有讀課外書的特權,於是中學開始就越來越往一些文學經典和志文翻譯的哲學書前進了。雖然老實說,那時很多書是看不懂的,只是裝模作樣地擺個姿態而已。

高中時由於參加了校刊社,於是我的書店地圖開 始往光華商場的舊書攤發展。當時沒有網路,也 不懂得圖片授權的道理,那時去逛舊書店主要是 為了翻雜誌找圖片好用在校刊上,慢慢也就逛到 其他的書店。當時號稱「最便宜的書店」—「水準書店」還開在光華商場附近,我每隔一陣子就要去買幾本書回來,老闆跟現在一樣愛聊天,特 別是女生,年輕如我就問你:「這麼愛讀書是不是很多男生追?」年紀大一點就問你:「這麼愛 讀書是不是老師?有一堆男朋友?」

一直到大學,因為住木柵讀輔大,在西門町轉車,我才重新回到重慶南路買書。那時最常去的是「三民書局」,主要是陪讀法律的男朋友買法 律用書。有時我會多走幾步路,到馬可孛羅麵包 前面騎樓的「秋海棠」買一些電影錄影帶。(是的,那時還是錄影帶和錄音帶的時代。)

時光流轉,畢業、工作、出國念書、結婚生子,怎麼也沒想到因為在家無事,又愛逛起書店,而且越 逛越遠,不管是市區或市郊甚至是九份,逛到後來 竟然自己開起了書店。人生有如走馬燈,有時轉了 一大圈又回到了原點,因為如果你知道,我大學讀的正是圖館系。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