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的理由
是心中始終有追求
一首心靈陪伴 Yellow Days

文、攝 Shock Lin
四年前,我還在音樂網站當編輯,有次和航空公司合作,以飛遍世界看音樂祭為賣點,推廣旅展促銷,舉行在即的「St. Jerome’s Laneway Festival」名列那份音樂祭清單的首位。誰也沒想到,兩年後,我在活動的發源地 ── 墨爾本,看了朝思暮想的 Yellow Days。
恆春是我的故鄉,冬季強烈的落山風,吹散了異地飄來的懸浮微粒,也把我推向大城市探索世界。面對城鄉差距的事實,離鄉或許不是必須,卻是必然的結果。高中離家兩個半小時的車程;到臺北讀大學,是四百五十公里的距離;更後來,我前往澳洲,飛行時間九個小時。

St. Jerome’s Laneway Festival 是我在澳洲參加的第三個音樂祭,它的兩大特色分別是選團側重潛力新秀,以及音樂祭巡迴化,連續幾個週末在紐澳大城市趕場舉行(2018 年之前新加坡也是其中一站)。Yellow Days 被排在正午演出,一早的暴雨和厚重的雲層逐漸消散,他穿著牛仔吊帶褲,戴起連身帽,僅露出小小的臉龐,揹著粉藍色淚滴型電吉他現身。他的音樂投映團名的意象,是青少年的雜亂心緒,混合著情愛的煩惱與喜悅,質疑世界、質疑自我的同時,也退一步醒悟自己不過是庸庸碌碌的普通人。直截了當的歌詞一針見血地反射與揭露聽者的心靈狀態。
理不清自己究竟是因為離開而獨立;還是因為夠獨立而選擇離開,又或者「獨立」其實內建在身體裡,只能透過應用來強化?我只知道一次又一次的出走,是因為有所追求,追求知識,追求視野,追求新事物的灌溉和思想的碰撞,是真正的想望。

我不會用一帖良藥來形容 Yellow Days 在聽者內心引起的漣漪,在這個被濃霧籠罩,潮溼而看不透,時間彷彿慢半拍的空間,他略帶沙啞的嗓子時而貼著音符綿延;時而回音般反覆繚繞,唇齒呢喃的感同身受,是令人窒息的空氣中,善意的擁抱和陪伴。
“ We can do all kinds of physical things, trying to nd that peace that the world is seeking.
But it will still be elusive, because everything that is physical is transitory.
And the only thing that is not transitory in man is his own soul. ”
── Yellow Days〈 I’ve Been Thinking Too Hard 〉
Shock Lin 曾任 Blow 吹音樂編輯、旅居 澳洲兩年,離不開音樂與文字,藉書寫與 內心的鏡子相互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