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歐洲生活感
打造空間很好的小房子


一種設計想法 家是好用的生活容器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 2019 08 26 %E4%B8%8B%E5%8D%883.32.31%E6%8B%B7%E8%B2%9D
大片窗可見自然山景,回家就有放鬆的舒適感。
(本圖為 Big Apartment 樣品屋實景,非實際坪數規劃,僅供示意參考)


家對很多人來說是「窩」,是一個重要的地方,不論是待上一整天或是幾十分鐘,那個空間要能讓人覺得身心安頓,像是充電一樣,可以舒適地生活。

我現住在德國法蘭克福的老公寓裡,一家三口的生活都以這裡為中心點。早上通常是我先生下廚,一家人在餐桌上一起吃早餐後,再走路或是騎腳踏車送女兒去上學。緊接著,回到家裡,就鑽到書房開始工作;等到傍晚,去接女兒放學。我家附近有小公園,天氣好的時候,會帶女兒到公園玩;由於在德國很少外食,大部分都是自己下廚,所以一週會上兩次附近農夫市集採買。

法蘭克福的居住環境很舒適,讓人覺得平靜,生活步調是紓緩的,不像在台北或是紐約,忙碌的工作,讓生活節奏很急促。但是在德國,非常重視下班後的生活,認為該休息就休息,尤其週末,要跟家人相處、朋友聚會,或是到戶外活動,不應該拿來工作。

因此,家對我來說,一定要是個好用的生活容器,不論待在裡面的時間長或短,家是能夠充電的地方。以前在紐約,工作時間很長,回到家,在家的活動時間只有早上起床到上班前 40 分鐘,或是下班後到睡覺前 1 至 2 小時,時間雖然很短,生活節奏未必完美,但是家能夠提供給我的安定感,對我非常重要。

我在法蘭克福的家,不是很大,幾乎沒有刻意裝潢設計,搬進來的時候,只更換已經不堪使用的廚房,其他的家具都是已經有的,因為我喜歡的有一些是古董家具,也有瑞典平價家具,都是耐看耐用能滿足生活需求的物件。

在歐洲常常看到不少坪數不大的社會建築案例,像是德國的公社、法國的馬賽公寓等,這些都是小坪數的集合式住宅,在蓋房子的時候,就把空間規劃思考進去,不會因為房子坪數大小不同,就影響設計品質。反觀,這些年我發現台灣的房子有種「豪宅才有好格局」的迷思,對於想要購屋的年輕人或是小家庭,似乎買了小房子就只能夠忍受侷促的空間格局,或是要靠額外的裝潢才能營造出自己想要的家。

使用好設計應該是人人都可以享有的權利,不會受到富有或貧窮的限制。所以,在設計建築學人「Big Apartment」進行空間構想時,參考了歐洲社會建築的設計思維,試圖做出「空間很好的小房子」。因此「Big Apartment」沒有傳統三房兩廳的隔間,而把有景觀的客廳、餐廳、廚房變成開放式空間,這樣大人在廚房時,也能安心地看到孩子在客廳玩,餐廳和廚房的空間變大了,能夠擺放大一點的餐桌,邀請三五好友來家裡聚會,讓小房子裡有大的舒適感。

有些家庭因為房子小,不方便請朋友到家裡,不免減少和朋友更輕鬆自在分享生活經驗的機會。所以「Big Apartment」把公共空間規劃了簡易廚房、冰箱、還有兩張 e15 的大原木桌,取代傳統交誼大廳,可以邀請朋友聚會,也能延伸生活空間的範圍,不再侷限在房內;公共空間緊鄰社區花園,小朋友在戶外玩耍,大人隔著落地玻璃窗就能看到他們,大人小孩的生活需 求同時被滿足,擴大了小房子的空間價值,成為真正能夠過自己想要生活的好房子。▍





口述 林文媛
圖片提供
 Ingmar Kurth



林文媛 曾任設計家具品牌 BDDW 副總裁。大學學攝影,熱愛設計相關、美感生活實踐。目前往返台灣與法蘭克福兩地,最喜歡當 Mia 的媽媽。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