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38 La vie est d’ailleurs
移居古城
做出融化人心的布朗尼
┃ 堯平 ┃
鑽進臺南孔廟附近一條車子都開不進去的小巷弄,在轉彎處約四坪大的三角窗店面,掛著厚重書法字體的招牌「堯平」,窗明几淨、色澤低調的小店隱身在民宅間,一不小心就會錯過。東堯跟弟弟軍平在店裡忙進忙出,身材壯碩的東堯看起來像健身教練,留著一頭捲髮的軍平則像偶像劇中的主角,意想不到的兩個男生組合,卻做出了被客人笑稱「一吃就融化人心的布朗尼」。
平穩跟重複 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東堯原本在臺北捷運擔任板南線的駕駛,生活就像捷運一樣,準點、往返、沒有多餘的變化,但在這平靜無波的狀態下,「三不五時就會問自己,這是你想過的人生嗎?這是你喜歡的生活嗎?」難以忘情在澳洲打工度假那段簡單、樸實、面對自我的時光,東堯想要突破的念頭總是在心中蠢蠢欲動。
軍平原為工程師,每天大部份時間就是面對機臺,常常在思考,人生中什麼時候才有機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堯、平兩人從小一起長大、在家族裡被視為反骨組合。某次兄弟倆一起去泡溫泉,東堯提及想要突破的想法,在軍平的鼓勵之下,決定搬到臺南這個兩人都很喜歡的城市,一切從新開始。

換個環境 跌跌撞撞
走自己想走的路
辭去了工作,東堯踏出突破的第一步,接下來先搬到軍平嘉義老家閒置空間裡,開始幾百幾千次實驗布朗尼的過程。「這中間大概又過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不斷的試做、修改、撞牆、再修改。」創業的過程中持續燃燒的金錢跟精力,都考驗著兄弟倆,東堯回憶:「有一天去吃早餐的時候,老闆問我火腿吐司要不要加蛋,加蛋其實就多五元,但我想了非常非常久⋯⋯」。
經過一年難熬的籌備期,布朗尼也已經調整過幾百種口味跟外型,「我們決定把店開了,雖然開銷會更大,但可以直接面對客人的意見做調整,比較有溫度。」初期生意並不穩定,開店的頭一陣子客人總是少少的,且因兄弟倆堅持不做宣傳,曾經一天只賣出兩片布朗尼、總收入 90 元。
「這過程中我們並沒有設下任何停損點,因為一旦設了停損點,做事心態就會不同。」義無反顧的兄弟倆在這期間從未討論過什麼時候要收手,「每逢家族聚會的時候當然還是有長輩會關心或比較,面對這些,我們都是正面化解,做自己想做的事沒什麼好愧疚的,也不用不好意思。」

自己掌握節奏 體會每個細節
慢慢做 做到好
店名「堯平」是從東堯跟軍平名字裡各取一個字而成,「因為我們覺得堯、平兩個字都是對稱的,很均衡。」而這個均衡的力量也展現在兩人的個性之中,慢工出細活的東堯跟注重效果跟效率的軍平,衝突時時發生。軍平說 :「衝突也是溝通,後來漸漸學到,能夠立竿見影的東西,不一定讓人舒服、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東西。」
自己出來創業當老闆後,所有的細節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堯平兩人也在細節中慢慢琢磨,「光是牛皮紙盒就好多體會,觸感、顏色在在不同,也曾經退掉整批不合意的貨。或許外人看起來沒什麼差,但這是我們的東西,我們就是要做到好,就是有差。」

不只是小確幸 是圓一個大夢想
常常有人批評臺灣的年輕人只追求開咖啡店、做甜點這種「小確幸」,「我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在追求小確幸,創業、做生意一點也不是小事,要克服各式各樣的困難,自己慢慢做出來,把每個細節做好,會成就完整的大事,未來我們也希望它越來越不同,越來越好。」兄弟倆心中擘劃的版圖其實很大,只是步步走得謹慎,隨著第二間風格不同的店即將開張,這個當初眾人眼中的小蛋糕、小確幸,也在兄弟倆的努力下逐漸成長為一個大夢想。

文 寶哥
攝 陳冠榮、張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