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衷感謝有土鍋的日子 得以讓世界無傷料理有愛
靜靜地看著煙縷從鍋蓋的孔縫中冒出,之中伴隨著食物的氣息,便能感到無比心安,因為你知道鍋裡的食物正在成為更好的樣貌,彷彿世界上真有這麼一個的地方,讓我明白付出能是有回報的,時間無傷,毋須畏懼。
靜靜地看著煙縷從鍋蓋的孔縫中冒出,之中伴隨著食物的氣息,便能感到無比心安,因為你知道鍋裡的食物正在成為更好的樣貌,彷彿世界上真有這麼一個的地方,讓我明白付出能是有回報的,時間無傷,毋須畏懼。
這年頭「做自己」已經成為俗濫的口號,然而當你連「自己」是什麼都不知道,所謂「做自己」往往只會成為逃避責任的藉口。陳珊妮的「成為自己」,豈止對年輕世代的懇切提醒。對世界保持好奇,對他者學習同理,才有可能真正「成為自己」,那是一輩子的功課啊。
臺灣不只有美食,還有這麼多這麼珍貴的人情事物。我們還是會在節目中介紹吃,但從食物中又能投射出各種不一樣理解的可能性,提供大家未來自己去探索的機會。我承認,我們都是吃貨,但也沒有人告訴你「你只能是吃貨」,吃能帶來幸福,但應該也還有很多別的事物一樣擁有這樣的功能,那會是什麼?
在小日子工作之前,我是忠實讀者,然而真正進入雜誌社,才知道雜誌編輯時間根本忙到不夠用,大家不是在寫稿、約稿,就是在截稿的路上。雜誌工作總把人搞到頭髮亂糟糟,黑眼圈都快掉到下巴才肯罷休,但為何大家仍能對這份工作保有熱誠呢?我想可能是《小日子》雜誌實在充滿了有趣的人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