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旁的編輯事|陪我一起長大的廟口
總感覺某部分的靈魂屬於那裡,經過廟前有舒服的線香味,過了數十年,廟口變化得很少,只有外公外婆越來越老了。
總感覺某部分的靈魂屬於那裡,經過廟前有舒服的線香味,過了數十年,廟口變化得很少,只有外公外婆越來越老了。
大叔遇到鄰居女友前,是那種不主動去廟裡拜拜的「沒緣人」。不過,在這段改變大叔後半生戀情來臨的前幾年,大叔認識了一位喜歡閱讀命理書籍和拜訪各地廟宇的高雄王老師……
因為母親的信仰,我們一直和廟宇保持著敬而遠之的態度。當同學們邀我一起去的時候,我便顯出了遲疑,他們說這是大型廟會,12 年才有一次的,如果錯過這一次,我們都變成大人啦……
宗教信仰,我是沒有的,不過,我倒是上過基督徒開的「信友幼稚園」。回想起來,非教友的孩子卻在那兒上學,我可能是極少數的例外吧。
當地人留有一句話:「鑒別越前蟹需要十年,煮好越前蟹需要一生。」聽完更是迫切想品嘗這道美味。
正感疲憊的時候,大學要好的朋友們恰巧都在找租屋處,「不然⋯⋯乾脆就一起住吧!」於是,如此順理成章地,畢業三年後,我搬進了女子宿舍。
人們不曾把複雜的物件用雙手框起來,再更靠近一些,那得到的會是完全不同的意境和想像,我試著將它們一一留下,讓城市裡不起眼的物件,逐一串起屬於那塊土地的故事。
「她媽媽還沒出院啊?」當我在鄰居媽媽家裡寫功課的時候,有時會聽見其他鄰居的對話。「孩子還這麼小,如果要是⋯⋯唉。」我都聽得到,卻假裝沒聽到。只是感覺如此孤單、如此無助而恐懼。
自從大叔跟著喜愛下廚的鄰居女友過日子之後,逛市場成為我們最重要的事。
父親並不相信漢醫,從來不吃中藥。他和中藥鋪的關係,大抵就是這每年一次的酸梅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