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呼吸、摸黑散步 這次我們走遠一點
搖下車窗,我貪婪地吐納著從嘴邊呼嘯而過的涼風。黑夜與白天交錯的時分,隱身在林子裡的萬物開始有了動靜,在融入大自然的時候便可感受到這股隱隱欲動、蓄勢待發的活力。
搖下車窗,我貪婪地吐納著從嘴邊呼嘯而過的涼風。黑夜與白天交錯的時分,隱身在林子裡的萬物開始有了動靜,在融入大自然的時候便可感受到這股隱隱欲動、蓄勢待發的活力。
幾乎是不需要再用手機查找資訊,我閉著眼都能重現東京那條我最習慣的吃拉麵路線。從東急東橫線中目黑站下車,往「正面出口」方向刷 Suica 離站,一出車站就準備等紅綠燈過馬路,看到高架橋下的蔦屋書店後右轉再三步併作兩步前進,這時愛不釋手的拉麵店 AFURI 就在眼前。
公民團體創立了「海龜點點名」網站,只要將拍到的海龜上傳,運用 Photo ID 比對,就能知道是否為長期生活在這裡的海龜。若是捕捉到過往沒有登入過的,發現者還擁有命名權,能為牠取下心儀的名字。
鳥居,最常見是紅色,在日本福岡系島卻有一座彷彿漂浮在海上的白色鳥居。白色有著純潔、淨化、驅邪的意義,自古以來便常在祭祀神明時使用,象徵神聖之地。日本人相信「鳥居」是人界與神域的邊界線,跨越鳥居代表人們從人界進入神域,也像是從人界通向神域的「門」,海水退去,穿過鳥居,如同走入神明居所。
書粥的顧店生活如預想般緩慢悠閒,假日比較多外地遊客,若有客人上門就隨意招呼,偶爾彼此開啟話匣子,聊聊我為什麼想來換宿、你為什麼會來長濱,但更多時候是各自埋首書堆,共享閱讀的安寧時光。當地人多選在平日串門子,這時書粥又搖身變成居民的包裹轉運站、孩童放學後的托育所、鎮上情報中心。書店藏書賣書的功能彷彿退居二線,鄰里交流才是重點。
西區是臺中人文薈萃之地,新興商店雨後春筍般冒出,然而比起努力追尋最新流行,我更擅長走訪歷久而彌新、不衰的店家。次次再訪會在舊時回憶疊刷新的記憶,層層堆疊在年紀漸長後,形塑出獨有的風格與樣貌,這樣的執著似乎也帶點固執的浪漫。
第一次採訪時,他跟我說,有一天會住在這裡,過種菜養雞、自己做食物的生活。果不其然,過沒一兩年他將山下租屋處退掉,正式搬進山裡。在疫情時期,不用刻意維持社交距離的山中似乎更令人羨慕。
六月是莫斯科最迷人的季節,點綴在莫斯科河兩岸的美術館與其間的公園綠道足以構成一幅引人前往的莫斯科文化散步地圖。
這個初夏,不妨暫時放下心中紛擾,往大東北角走去,到自然裡呼吸山林氣息,欣賞被群山和田野簇擁的美麗,細細體會屬於東北角才有的風景,也尋回最初的自己。
五、六月臺中的陽光灑在身上溫度正好,走在西區的街道每刻都在感受美。隨意拐彎走進巷子處處都有驚喜等候,在睡到自然醒的午後,來趟西區探索之旅,每次走訪都為路上觀察學增添一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