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義燈籠│走過動盪的微光 手工竹編燈籠照亮傳統文化

不同於別人用油漆刷寫燈籠字,他偏好毛筆,雖然筆毛軟難操控,但掌握精髓,字就活了。而畫燈最難的則是在曲面上創作,一盞燈由數塊布構成表面,為了避免縫製造成誤差,自古都是直接在燈上作畫,然型態描繪好後,還得暈染得漂亮靈動,超過35年經驗的他,每次還是會先用鉛筆打草稿,然後坐在家外的繪圖座位上,一筆一筆寫,一圈一圈染。

舊美好.生活器物.古道具│老物最美新生命 是再次與人生活在一起

我覺得物品會美,是因為有人的使用痕跡以及時間留下的印記,像銅就是經過人們的撫摸和歲月的沉積,從原先的光亮轉為內斂的色澤,銅金染上一點油墨般的深色才是最美的,這些老物經過流傳之後顯現的皮殼,就是它們獨有的美感與拙趣,也希望這些被好好保存的物品,可以再次被使用,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不只是一種惜物的心情,更是讓它們在新的人生中再次綻放。

洪信介│可能有天會死在山裡 反正我本來就屬於那裡

在阿改的家鄉,小孩都是放養的,幾乎沒有人不爬樹。不愛讀書的他,十幾歲的時候發現野生蘭花可以賺錢,自此開始了採集之路,那時候僅是野採,只認得有價值的蘭花,當時資訊不如現在發達,遇到不懂的他便週末泡在圖書館裡翻圖鑑,雖然自嘲不會念書,但這方面的記憶力倒挺驚人的,日積月累也變成一本行走的植物百科。

指有雞飯│無拘無束的快閃雞飯 體會單車自在風格

從雞肉、飯到醬,每一步都曾經卡關過,這期間從臺灣到泰國,再吃到日本,過程中不斷累積靈感;最早我還去很多臺灣知名的海南雞飯店家當學徒,一直到去了日本,發現自己的味道並不輸給在那裡吃到的。我們認為,日本的口味與臺灣接近,加上日本是很會吸收其他地方特色再內化的國家,當時心裡就確定,我們做出來的味道,終於是最好的版本。

拾福青果│蔬食傳遞土地情感 飽含與阿公記憶的沙拉

我在一個餐盒內集結七到八種新鮮配菜,搭上紅藜飯或義大利麵,用單純的烤製、舒肥或是水煮,保留食材原始風味,再結合自製醬汁,是一種融合沙拉和拌飯的新型態吃食,其中大約四成左右蔬果出自自家農地,也會向阿公的農友們直接收購蔬菜,希望在能力範圍內,減少小農被中盤剝削的問題。

小島甜點工作室│為這座島嶼獻上最純粹的祝福

當時老闆娘要我使用在地食材做出符合季節的作品。後來這也成了我最自豪的堅持,研究每個時節所盛產的蔬果,與小農配合栽種,使用自然放牧雞蛋、天然發酵奶油。前陣子在市場看見臺灣產的新鮮無花果,有著圓潤外型和鮮紅色切面,我搭配清爽的接骨木花生乳酪、醃漬果乾,上層放置無花果塊,人氣商品「蜂蜜無花果生乳酪塔」誕生, 也是目前最滿意的一道。

少年A│以心意製成便當 是我想分享的人生滋味

我對便當的興趣,源自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寄宿家庭的媽媽總會在早晨,製作一家人的便當而我真正著手做出屬於自己的便當是回到臺灣之後,變成朝九晚五上班族的我,將少時媽媽做飯的食譜與日式料理的元素結合,烹煮自己與媽媽的午餐便當,當初只想著讓午休更有趣放鬆,最後居然吸引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便當人。

路邊烤肉│喜歡自然 讓野炊不是工作是最愛的生活

開始在野外烤肉之後,設備是逐漸添購,其實什麼狀況都有可能遇見,有時候到的地方一片荒山野嶺、水源距離很遠,更常的是苛刻的天氣條件,有遇過在山上只有兩、三度,光是生火都很難,最麻煩的當然是下大雨,有次雨大到棚頂垮下來,雨水把全身都淋溼,還是得想辦法把食物端上桌。

夏野豆行│來到巷裡 用一杯咖啡和自己相處

在咖啡業界待了八年多,開一間咖啡店似乎成了理所當然,一次騎著機車亂晃,偶然讓我遇見了這間轉角店面,20 多年的鐵皮破屋,僅小小兩坪卻莫名吸引著我,當時只想著,如果兩坪的店都做不起來,那也別做咖啡夢了,便馬上租了下來,與同是咖啡痴的夥伴小二,一起建立起了這家店。

小市場咖啡│循著市場燈光 回家實現理想

成年後我離開暖暖,晃眼六、七年待在臺北。幾年前媽媽決心退休收起店面,我才恍然意識自己離家鄉越來越遠,再不回來,也許就回不來了。不想再過庸碌的都市生活,我接手攤位,四周搭起外牆,大片透光玻璃讓陽光進來,咖啡店開張,鄉愁也有了安放的地方。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