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 雙口呂文化廚房|一心一意深耕在地串連新舊世代的米食記憶

小日子 x 黑松沙士夢想上路特約店



雙口呂文化廚房主理人黃騰威(左)與周佩儀(右),認為米食是臺灣人的根本,希望將即將消逝的飲食文化持續傳承並推廣。
雙口呂文化廚房主理人黃騰威(左)與周佩儀(右),認為米食是臺灣人的根本,希望將即將消逝的飲食文化持續傳承並推廣。


「能代表臺灣的食物是甚麼?」飲食是世代與文化的縮影,正如節慶時在餐桌上的紅龜粿象徵著吉祥、草仔粿則保佑後代子孫福氣平安,每一口都記載著臺灣恆久的米食文化,在一趟歐洲之旅後,更讓黃騰威與周佩儀深刻感受到飲食記憶的重要性,希望藉由自身的力量,重新喚起人們對於在地文化的理解。


雙口呂文化廚房因應不同農耕季節,定期推出相關製粿課程。
雙口呂文化廚房因應不同農耕季節,定期推出相關製粿課程。
雙口呂文化廚房因應不同農耕季節,定期推出相關製粿課程。

「臺灣這塊土地長出來的文化,不會輸給國外任何一個產業。」兒時看著阿嬤逢年過節在三合院炊粿縛粽,這份回憶在現代便利的生活環境下逐漸消逝,兩人因此想延續這份米食風情與習俗。向阿嬤學習做粿時,曾被百般勸阻,因為即便粿的製程複雜、用料實在,價格往往還是不如其他西式精緻甜點,但兩人依然堅信,蘊含在每一塊粿中豐滿且無價的文化脈絡,必須傳承下去。


製粿的模具大小、花紋、字樣皆不同,兩人因湊齊「福」、「祿」、「壽」三字模具感到十分開心。
製粿的模具大小、花紋、字樣皆不同,兩人因湊齊「福」、「祿」、「壽」三字模具感到十分開心。

在職業跑道轉換的抉擇下,未知的惶恐迎面而來,黃騰威經歷過一番掙扎,最終由妻子的一句:「如果現在不做,之後就沒機會了。」為陷入泥沼的兩人重新帶來動力,帶著黑松沙士勇敢追夢的精神,決心勇往直前,並著手尋覓適合製粿的場所。


三合院需要耗費許多心力照顧與保存,經歷一整年的重新翻修後,賦予傳統場域全新的樣貌。
三合院需要耗費許多心力照顧與保存,經歷一整年的重新翻修後,賦予傳統場域全新的樣貌。

「做粿一定要在三合院。」兩人堅信三合院是最適合承載米食文化的場域,經歷漫長一年的尋覓,終於在大溪南興落地生根,並以周佩儀阿嬤的姓氏為名,創立「雙口呂文化廚房」。兩人將三合院的空間作為溝通的渠道,提供製粿教學課程,讓大眾能更全面地理解與體驗。即便重新翻修到後續保養、經營都需要百般細心與耐心,也聽過來自各方質疑的聲音,依然秉持初心,只為讓年輕世代能夠重新看見逐漸遺失的記憶。

六月的端午節,雙口呂文化廚房也推出米粽手作課程,傳遞米食價值。
六月的端午節,雙口呂文化廚房也推出米粽手作課程,傳遞米食價值。

在眾多米食種類中,周佩儀最喜歡的是米苔目,因為有別於其他粿類,米苔目能夠同時作為甜品與主食享用。兩人接著分享,傳統米篩目口感是易斷口的,現在市面上常見的卻是軟Q的,因為多半是以其它澱粉取代了米,從一碗米篩目,不僅看出兩人對於米食的熱忱,也能嚐出新舊世代之間的差異。在端午節製作的粽子程序最為複雜,從採買、備料、炒料皆須耗費大量的心力,即便辛勞卻仍堅守傳統,以藺草繩而非常見的棉繩綁米粽,每一處細節都能看見兩人還原文化樣貌的用心。

黃騰威與周佩儀在延續米食文化的同時,也正奮力地朝理想的生活前進。
黃騰威與周佩儀在延續米食文化的同時,也正奮力地朝理想的生活前進。

適逢人生低谷時,黃騰威喜歡翻閱《旅行與讀書》,藉由書中遊歷帶著自己反思、振作。周佩儀則對於日劇《夏空》的台詞印象深刻:「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合理的回報,否則你會沒辦法支撐下去。」當意識到事情無法做得長久時,就得重新思考過程,如同傳承文化所投注的心力並非不求回報,在越來越多民眾更加重視傳統的同時,兩人也希望這份力量能夠回饋到日常生活中,為自身帶來更多成長的動力,而黑松沙士在臺灣本土深耕七十餘年的在地精神也為兩人帶來深刻的共鳴,願帶著對這片土地相同的熱忱與記憶,衷心地將米食文化揮汗耕耘。●




廣編特企  黑松沙士

口述 「雙口呂文化廚房」主理人黃騰威、周佩儀
圖片提供 雙口呂文化廚房
Rafael Wu
小日子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