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堆庄頭劇場|從一方水土開展出的客家精神

初春時光,我們走進高雄與屏東的客家聚落,在地阿公阿婆與年輕人們將廟埕當做舞台,擺一席庄頭劇場,娓娓道來傳承三百年的六堆客家文化。先民於三百年前在下淡水溪、林邊溪及東港溪流域建立起抵禦外部勢力的村落,形成六個聚落,隨著時光流轉,「六堆」傳承至今,成為屏東及高雄地區客家人的集體認同。
客家委員會結合高雄市政府與屏東縣政府之力,2022年推出「六堆庄頭劇場」,劇場的核心理念是「聚集」,從節慶祭祀到婚喪喜慶,客家人的日常集會濃縮了家族的血緣紋理,甚至是大時代下的文化榮枯。

「找尋六堆DNA」是此次活動母題,九個劇團的創作串連起地方與庄頭,每個故事都映照了六堆人的前世今生。「小島旦」劇團以美濃「反水庫事件」為背景,創作《八音Reunion》,劇團在事件現場以音樂及戲劇形式帶領觀者反思生態與文化留存議題;「思劇團」的《樂土》以女主角從巴黎回到老家屏東麟洛作為劇本楔子,從文化空間的轉移探照家族故事。「老男孩劇團」的《天河通地頓物語》穿梭時空軸線,看見交纏的客家文化情感。

「両両製造聚團」帶領小學生共同創作《阿莉莉找魚記》,透過客家劇本演譯語言承續與文化認同;「不可無料劇場」推出《頭擺頭擺,伯公講》,這是一部可愛又熱鬧的戲,回望當代的客家堅毅精神;「表演家合作社」以客家製菸產業為基礎,發展《菸葉飯》劇本,故事展現客家族群的硬頸打拚精神。

時空交錯的故事格外引人入勝。「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的《關》從日治時代回望大路關水患歷史、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的交流;「烏犬劇場」改編經典《火燒庄》劇本,從新視角定義客家精神;「愛樂劇工廠」透過歌舞形式打造《埔之內》故事,穿梭古今的內埔歷史縮影。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三世紀以來的文化透過藝術劇場形式保存與延續,客家硬頸精神始終強壯而深刻,在臺灣的土地上,以堅毅的生命力持續開枝散葉。●
廣編特企 客家委員會
圖片提供 客家委員會
文 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