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69 Good Job
整理居家空間
同時梳理心靈與人生
┃ Mr. 許 ┃

Mr. 許 居家收納師。因為有潔癖,加上一點歸位強迫症,三年前開始到府幫人收納整理,平時喜歡蒐集撲克牌、骰子來製作 DIY 擺飾小物。有自己的粉絲團「居家收納 Mr. 許」。
「 整理空間是一種直視自己心靈的時刻,藉機梳理混亂的心緒。」
走進公寓四樓的家,打開門看見走廊上堆滿雜物,小孩的玩具散落在客廳地板,原本用來吃飯的餐桌放滿雜物,沙發上也堆滿衣服,連個坐下來的地方都沒有。看到這樣的居家環境,我想即便回到家,身心也都無法充分休息。
這時候,我的工作便是讓這個居家環境重回舒心和清爽的重要幫手。一般人聽到收納師,還以為跟清潔公司員工無異,其實相較於單純打掃的清潔工作,收納師則是強調清潔與收納並重的職業。

在進入這個行業之前,因為想學習一技之長,高中、專科讀了機械與土木工程,實際接觸後卻完全沒興趣。爾後做了將近十年的服務業,一天工作時間長達 12、13 個小時,只能依照公司指令行事,很難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一直覺得很迷惘,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自己創業、做生活與工作的主人。
即便工作忙碌,從小就有潔癖和強迫症的我還是會每天整理家務。記得學生時期,我特別喜歡每隔兩三週,將房間擺設大搬風,在有限的空間,做不同的利用變化。工作之後雖然較無空暇,但每樣物品仍舊有明確的分類與擺放位置。對我來說,整齊清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講究。
朋友知道我擅長整理家務,有次便請我去家裡幫忙整理,才知道自己的收納強迫症,成了一種能夠幫助人的專長。之後透過朋友口耳相傳介紹之下,開始假日兼職到府幫人收納。接案之後才發現,原來許多人都有收納的困擾,於是預約越來越多,索性便辭去正職專心接案。

收納工作在日本、歐美已經相當成熟,我常會上網看國外相關居家裝潢的網站,或是翻翻收納的書籍雜誌做為參考,但因為生活模式、型態完全不一樣,不見得全部適用於臺灣的居家空間與生活習慣。
像是最近很流行的日本「斷捨離」精神。因為大部分臺灣人認為東西丟掉就是浪費,有空間就塞東西,很難藉由減少物品的方式整理。所以整理時我只會分為常不常用,其餘的則是有條理地收到較隱密的地方,如此一眼望去,空間裡的物品看起來就會相對減少。
造成家裡雜亂的原因很複雜,像是有人有囤積症,東西捨不得丟;或使用完不歸位,抑或工作忙碌又要照顧生病的家人,沒時間整理,甚至是夫妻生活習慣不同等,因為這些習慣是很私人的,所以我會希望屋主能和我討論,找出造成混亂的原因,再依照情況設定擺放方式,解決問題。因此在整理空間的同時,其實也是直視自己心靈的時刻,藉機梳理混亂的心緒。
我常覺得這一行很像是資源回收,除了傾聽煩惱,也常遇到不可思議的髒亂空間。而這些髒亂帶來的氣場、不好的情緒都容易影響到自己的身心狀況。因此我會盡量保持開工前規律運動,像跑步、騎腳踏車或是游泳,提升體力也釋放壓力。工作回家後,把手泡在粗鹽水裡面,將不好的能量釋放。
剛開始做這份工作,家人以為我去做清潔員,我並沒有做太多解釋,因為這個行業很難說明,幸好一路上他們始終默默支持。現在的我,相較過去超時工作,能夠陪伴家人與自己相處的時間變多了,也更能發揮自己的靈感,家人也逐漸肯定。最近開始計劃和幾個收納師合作,將像是裝潢、水電、搬家、家飾等與生活有關的領域整合,推廣帶動臺灣的居家美學。
很多人都覺得收東西很簡單,並不看重收納師的工作,事實上,不論什麼行業,都有其專業與價值。我認為對於有興趣的事物,就放手去嘗試,光靠想像只會覺得困難重重,不成功大不了再重新來過,工作還是自己開心最重要。●
文 吳亭諺
攝 簡子鑫
場地提供 宜蘭蛙塘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