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從一首歌認識臺灣
「當我們望春風:臺灣流行音樂90年特展」
小日子 x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你聽過幾種版本的〈望春風〉呢?你知道吳青峰、周杰倫和陶喆都曾經翻唱過這首歌嗎?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當我們望春風:臺灣流行音樂90年特展」蒐集了不同年代的〈望春風〉,邀請大家一起透過耳朵聆聽,認識這首經典歌謠近百年的變化,以及背後串起的臺灣社會文化。
提起〈望春風〉,不同年紀的人對這首歌的印象會不太相同。中年人可能會記得90年代社會運動常以〈望春風〉當作宣傳,年輕一輩或許是想起學校音樂課練習合唱的經歷,而由作曲家鄧雨賢、作詞人李臨秋共同創作,寫於1933年的〈望春風〉,最初是古倫美亞唱片為拓展流行音樂市場的嘗試作品。悅耳旋律加上台語抒情歌詞,搭配當紅歌手純純的演繹,一發表就立即受到大眾的喜愛。

自誕生以來,〈望春風〉被應用在許多不同的場合,策展人黃裕元舉例,長榮航空就曾拿它來當作飛機降落的背景音樂,而華語樂壇也一再翻唱,甚至重新改編這首歌。華語R&B教父陶喆就是其中一例,〈望春風〉在他的詮釋下,搖身一變成為都會的浪漫情歌。展覽團隊調查,有超過80種版本的〈望春風〉在臺灣社會流傳。

流行歌曲通常被視為休閒娛樂,黃裕元表示,「但因為容易理解,能在大眾心中建立起共同印象,在探討文化發展時,很常拿來當作參考例證。」而〈望春風〉因為高度傳唱,聽眾橫跨不同世代,更是臺灣流行歌曲中的獨特案例。2019年,吳青峰舉辦首度個唱,為特別到場的媽媽獻唱〈望春風〉。因數度哽咽中斷,後來是現場觀眾齊力合唱完成演出,就是最好的例證。

究竟這首歌還有哪些版本?在入口聽完聲音藝術家恆春兮的導覽後,首先會聽見純純最初試唱的〈望春風〉,模擬錄音室控台的展示檯,陳列了原版黑膠、歌曲手稿和創作工具。展場中央擺滿樂器的錄音間,隨櫥窗移動,歌聲從指向型喇叭流瀉而出,配上地面投影的節奏動態視覺,對應爵士、阿哥哥、魔音和古典風等6種不同年代的改編。

除了不同版本,這90年間〈望春風〉也有截然不同的命運,後來它被日本政府改編成動員歌曲、政治因素於戰後一度成為禁歌,之後隨著電影、唱片工業和社會運動的挪用,這首歌又搖身一變成為愛國及象徵本土認同的代表,歌詞更出現不同版本。展場外圍根據不同時期臺灣民眾對這首歌的印象與期待,拉出心動、國家、明星及鄉愁四個主題,精選20首契合主題的版本,探討歌曲在臺灣歷史發展中的多重身影。



黃裕元表示,「〈望春風〉就好像是每個人都喜愛的容器,但被放入了不同內容物。」藉著梳理內容,幫助大家重新認識這首歌,也期待讓造訪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版本,與不同世代的人產生交流,為過於分眾化的音樂品味建立新的連結。想了解更多〈望春風〉的故事,歡迎11月12日前親自走一趟臺南,到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親身體驗。 ●
當我們望春風:臺灣流行音樂90年特展 ✷展期:2023年07月13日 — 2023年11月12日|09:00 — 17:00 ✷地點: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 當我們望春風,我們盼望的,究竟是什麼呢……這是關於一首歌的故事,更是近代臺灣的一部文化史。 本特展以〈望春風〉作為核心,這首歌在1933年首度錄音為唱片,發表後成為當時流行歌,而後發展成歌中劇唱片、電影, 隨著時代被改編,甚至有雜誌、小說、出版社、電視節目等等,戰後幾乎知名的歌手都有演唱,版本不計其數。 從這首歌的傳唱、演出、內涵與應用,可以聽到創作者、歌者、聽眾的互動,乃至整體社會文化的豐富脈動。 這麼多的〈望春風〉齊聚一堂,在你面前展開的,是一條臺灣流行音樂的長河, 也會讓你聽到,這島嶼上來來去去的人們,對現在與未來,曾經有過怎麼樣的慾念和想像。
廣編特企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攝 Rafael Wu
文 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