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87 編者言

在一個城市
美好地浪擲時光


 小日子發行人 劉冠吟

%E5%AE%98%E7%B6%B2%E7%B7%A8%E8%80%85%E8%A8%80 No.87 1

我們的團隊近日分別造訪了新加坡跟香港,見到了許多海外讀者,讀者說好喜歡我們筆下的臺灣,且對於臺灣的新舊並存感覺羨慕。相較於香港跟新加坡的音速式發展,臺灣在轉變的步調上確實很悠閒,也就是因為臺灣社會的這份懶散,讓我們在環境上跟品味新舊交融,走出一條獨特的路線。

臺灣的土地上,到處都可以看見新時代與老歲月共存的痕跡,這次我們的編輯去了彷彿被時間遺忘的南邊——嘉義,許多舊日的生活樣態在這裡依然進行著,可是這幾年也有許多年輕人,帶著自己的意志和希望為此地的老屋注入另一種生命,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融入在這個城市自有的步調中。

東邊接著阿里山,西邊臨臺灣海峽,人口總數不過 50 餘萬,新北市光板橋一個行政區的人口就超過嘉義。地廣人稀向來不會躍上新聞版面的嘉義,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舊美好生活器具古道具」由返鄉的小芳夫婦經營,「日治時期, 阿里山的木頭下來最快先到嘉義,因此現存很多日式的木造房舍,是獨屬嘉義的風景。我跟先生都是學藝術的,需要能沉澱自己的環境,嘉義的步調讓我們能夠回到內心思索很多事情,去面對自我。」

從香港移居到嘉義的 Sammy 說:「以前住在香港,過得比較糜爛,朋友總是約來約去,想填滿下班的時間。直到搬來嘉義,才明白日子還能這樣過。」小黑貓餐酒館的 Sunny 帶著法國老公返鄉創業,花了 13 個月修復老宅,「以前外界會覺得嘉義是去臺南、高雄的中繼站,但這幾年在這裡,大家都看到土地更深化的一些東西。不是我們來到嘉義做了特別的事,是嘉義平衡了我們。」

在這個往日歲月依然的慢城,新浪潮帶來不同的活力,彼此都有各自的手藝與堅持,以及值得一再被聽見、看見的故事,《小日子》走進嘉義集掇這些點滴,譜寫出一種新的光火與舊的涓流持續燃燒、流動著的生活樣貌。

嘉義不可能是臺北高雄,也不會成為下一個臺南,嘉義就是嘉義,漸漸褪去只有阿里山、往南部中繼站的刻板印象,露出原本清秀質樸的長相。所有的受訪者在這次訪問裡都跟我們提到了「慢」,在這個全世界都匆匆忙忙不知道要趕去哪裡的時代,能夠有意識地、自主選擇地慢,是一件多麼珍貴的事情啊。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