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22     Remembering the past


民國前五年開的竹器行
藏有老師傅手藝


┃ 林豐益商行 ┃


IMG 7196
嫁進林家 30 多年的老闆娘,笑稱自己是「管家」。


林頂元夫婦   「林豐益商行」第三代經營者,夫妻倆守護迪化街這家店已 35 年。平常會用自家賣的台灣老師傅手工蒸籠,做饅頭、蘿蔔糕給街坊鄰居嘗嘗。




穿越臺北市迪化街一段熱鬧的南段與中段,來到步調緩慢安靜的北段,隱身在中藥行隔壁的「林豐益商行」,是我阿公於民國前五年創立的,如今已經 108 年。一開始店設在民生西路,後來因為地方太小、需要擴建,於民國 52 年遷來現址。

從前臺灣是農業社會,阿公以竹簍起家,販賣各式竹製、木製用品。我年輕時在家幫忙,30 幾歲和太太結婚,於民國 68 年繼承家業。我們每天早上八點起床開店,忙到晚上八、九點關門,如今算算也已 35 年。

以前全臺北都跑來這裡買日常用品與做生意用的器具。農夫來買種田時防滑的草鞋、漁夫來買裝魚蝦用的竹簍。生意人最常光顧,開餐廳的來買蒸籠、賣油飯的來買油飯勺、麵攤來買燙麵用的麵切。還有古早人都自己造酒,所以我們也賣釀酒用的過濾網。到了冬天,大家就來買保暖用的懷爐。對當時的人來說,想到竹器,可能就先想到林豐益商行吧。


IMG 7224
從前人去溪邊抓蝦時用的蝦籠。

早期店內所有商品都由臺灣師傅親手製作。他們打從年輕時,只要趁農閒就在家手作竹器、木器;做到現在,有的已經高齡 7、80。現在的貨源大宗來自南投竹山、臺南關廟的老師傅。因為老師傅有的退休、有的身體不好,甚至有的離開人世,所以商品數量自然漸漸變少,於是部份產品由臺北師傅負責,另外有些商品則交由越南臺商設計與製作。

若要比工法,當然還是臺灣老師傅厲害。雖然製作工時長,但物品精緻耐用。有客人蒸籠用了 50 幾年,最近開始有點變形,才來找新的蒸籠蓋。而天然材質也有先天優勢,例如:和容易滴水的鐵製蒸籠相比,手作蒸籠的木頭與竹子具有吸水力,不但不會滴水、還能瀝水,菜頭粿、年糕蒸出來不會過溼又保有彈性。

自從農業社會轉型成工商業社會,店裡生意沒以前好了。加上竹器、木器難保養;現代人講求方便,喜歡用鐵器或塑膠品替代。店裡商品雖不少,但沒有人購買使用,也是枉然。其實像我們這樣的店,都是有需要的人才會上門;又因為東西耐用,一用好幾十年,自然不需要常常來買。如果問我們,是什麼支撐著這間百年竹器行,應該是身為子孫那份傳承的使命感,以及那群 7、80 歲仍堅持手作竹器、木器的臺灣老師傅吧。





口述 林頂元夫婦
撰文 謝雨珊
攝影 
韓承燁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