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慢生活


巷弄裡的夏夜涼風


┃張曼娟┃



睡前我到陽臺上去站了一會兒,為的是悄然綻放的那朵曇花。一陣風來,涼陰陰的,我抱住手臂,幾乎忘記這已經是即將夏至的六月天了。曇花舒卷著香氣,帶我回到童年時的巷弄之間,那時候,如果一朵曇花綻放,許多院落的曇花都開了。白天雖然有充足的日照,將晾曬的棉被烘得鬆軟、熱騰騰,像剛出爐的麵包,然而,太陽下山,星星出來之後,燠熱的暑氣就像被按下開關一樣,關閉了。不太遠的山上下過雨,涼爽的風一直吹到小鎮上來。

我們的六月夏夜,總是涼爽的,吃過晚餐之後,鄰居的孩子呼朋引伴,叫喚大家出門來玩捉迷藏。我們的功課都在放學之後,晚餐之前寫完了,有些孩子甚至已經洗過澡,脖子上一圈雪白的爽身粉,嬌生的比較香;貝林的比較嗆,我們帶著爽身粉的氣味和粉末,從後門的巷弄跑出來,到廣場上集合。那是唱著〈少女的祈禱〉的垃圾車還未出現的年代,廣場上有綠色草地、籃球架,一個大大的垃圾筒,盛裝著公家宿舍 60 戶人家的垃圾,全體混合成又酸又甜的醚味。

那個年代的垃圾產量為什麼那樣稀少呢?早晨起床,我們會拿個盤子等待賣醬菜的車子,運來各式醬菜,每樣挑一點配早餐。醬瓜、醃筍、豆腐乳、肉鬆、鹹蛋,有時候還買塊豆腐,拌醬油膏吃。如今,我家櫥櫃裡放置著大大小小的玻璃瓶,盛裝醬瓜、醃筍、豆腐乳,還有豆瓣醬、沙茶醬、醃鳳梨、酒釀、醃李子的容器。我覺得它們不該被當成垃圾丟棄,卻不知道該拿它們做什麼?有時候會很懷念,拎著個玻璃瓶到雜貨店去「打油」的日子。那時候的雜貨店賣米、賣麵粉、賣紅豆、黃豆、綠豆、花生,也賣鹽和糖,都是一桶一桶的,充滿灰塵與豆類的乾燥氣味。當老闆把油桶打開,花生油的香氣立刻流溢出來,頓時包裹住一切氣味,變得潤滑。

那也是塑膠袋還沒有廣泛使用的年代,我們最常使用的塑膠袋,是有剪裁的,孩子們的黃色雨衣。

宿舍的廚房正對著防火巷,也是後門,這些防火巷便是我們的遊戲天堂,尤其是天黑以後,十幾個孩子進行的躲貓貓。當鬼的孩子轉身貼上牆壁,閉上眼睛開始數數,一、二、三、四、五、六、七⋯⋯ 我們邁開步子,衝進巷弄,開始狂奔,直到聽不見鬼的聲音。如果不想被找到,可以躲整個晚上,我從那些巷弄中疾步或者緩行,有時聽見夫妻吵架;有時聽見洗碗的女人唱〈夜來香〉;有時聽見嘩啦嘩拉的麻將聲,有時就只是停下來,讓涼爽的風穿越我的雙臂,將我黏在頸上的髮絲吹起來。

站在陽臺上,我忍不住說:「小時候的夏天晚上就是這麼涼快啊。」沒有人回答我,就連開得正好的曇花,待會兒也要凋謝了。●






張曼娟 曾經在大學當教授許多年,曾經在香港擔任臺灣文化代表;曾經出版過締造紀錄的暢銷書,如今想回歸到沒有定位的狀態,好好過日子。喜歡旅行、觀察、發呆、胡思亂想。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