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芳|來杯咖啡,用一首歌的時間
流行歌要喚起聽眾共感,歌詞情態必須大家都能體會。早年臺灣喝咖啡的人尚不甚多,它是特殊場合帶著儀式性的「社交飲料」,很貴很稀罕。當年歌裡的咖啡都是在外面喝的,不會在家自己沖。而且常常配著酒一起下肚,反正失戀了,傷胃就傷胃吧。
流行歌要喚起聽眾共感,歌詞情態必須大家都能體會。早年臺灣喝咖啡的人尚不甚多,它是特殊場合帶著儀式性的「社交飲料」,很貴很稀罕。當年歌裡的咖啡都是在外面喝的,不會在家自己沖。而且常常配著酒一起下肚,反正失戀了,傷胃就傷胃吧。
這年頭「做自己」已經成為俗濫的口號,然而當你連「自己」是什麼都不知道,所謂「做自己」往往只會成為逃避責任的藉口。陳珊妮的「成為自己」,豈止對年輕世代的懇切提醒。對世界保持好奇,對他者學習同理,才有可能真正「成為自己」,那是一輩子的功課啊。
我的「自由工作者」人生,一眨眼快二十年了。我素來不是一個有紀律的人, 偏偏一個專業自由工作者最重要的特質,就是紀律 ── 若不能按表操課跟上進度,生活勢必陣腳大亂,一塌糊塗。幸好我有個紀律嚴明的太太,無法忍受我的拖延症,時不時踹兩腳,我「自由工作者」的事業才能勉強支持下來。 若是有朝一日真能心無罣礙地浪擲時間,我仍哪裡都不想去。首先拔掉網路, 搬出早該看完的那些書和早該聽完的唱片,一本一本讀,一張一張聽。然後慢慢把房間收拾清爽,物件歸置齊整。再接著重讀以前讀過的書、重聽以前聽過的唱片。
光一個皮蛋豆腐,就有無窮變化:放柴魚蔥花還是肉鬆?要不要加辣油芫荽蒜末花生米?淋醬油還是醬油膏?要不要加點醋?配嫩豆腐還是板豆腐?是通通攪碎拿湯匙挖著吃,還是「黑白分明」堅持到底?上海人吃皮蛋豆腐,是把豆腐切成小塊,再擺上切丁的皮蛋,淋上澆頭,偏向「攪碎派」。老外不敢吃也不必勉強,我們多吃點就是了。
外公外婆是蘇州人,對生活有不能妥協的講究。再苦再窮,點心不能不吃。所以,我很小就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好吃的東西:有些自己買得到,有些自己買不了,還有一些得自己家裡做⋯⋯
接下來的人生,泡麵作為點心出現在餐桌的機會,仍是有的。感謝你們曾經的安慰,但我只會把你們放在心中那幅「食物親疏表」的邊陲⋯⋯
對我來說,樂聲響起,海就撲面而來的代表作,不作別想,自然是陳建年的《海洋》。每次聽這張專輯,都會想起 2000 年夏天看到的海。
青春期聽的音樂,之所以最最美好難忘,並非它們是客觀上最厲害的音樂,而是因為那來自你人生最難忘的關鍵歲月 ── 我們滿懷激情,張開一切感官接受這個世界的撞擊,寓目、入耳的一切,都閃耀著黃金的光芒。
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年輕人能在家裡擁有自己的房間,回顧歷史,是很奢侈的事。當你終於擁有自己的房間,是不是會在牆上貼滿偶像的海報?我自己是貼過的:16 歲終於有了自己的房間,就在牆上貼了一大張幾乎等身尺寸的披頭四海報,又影印了六、七○年代搖滾眾神的照片,在另一面牆壁做成拼貼。門關起來,戴上耳機,這小小的房間,就是我的宇宙中心了。
有時候,你得先跟自己和解,才能唱得這麼舒展自在。是啊,愛,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