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藝術家 是一種生態物種
每位藝術家是一種生態物種 一種影像 肖像畫的另種觀看方式 辦攝影展,在我拍攝藝術家路途中,並非最初衷。原本今年已擬定出書計畫,沒想到書的進度延遲了,反而意外先辦了攝影展。以藝術家影像為主軸的展覽,不在
每位藝術家是一種生態物種 一種影像 肖像畫的另種觀看方式 辦攝影展,在我拍攝藝術家路途中,並非最初衷。原本今年已擬定出書計畫,沒想到書的進度延遲了,反而意外先辦了攝影展。以藝術家影像為主軸的展覽,不在
唯美夢幻是一種救贖 一種經典 巴黎畫派最美麗的牝鹿 在近代西方美術史上,瑪麗・羅蘭珊(Marie Laurencin 1883-1956)是一個被忽略的名字,但是一定很多人都看過她的畫作,2013 年
撰文=鄭司維 輔大應美系專技助理教授、點石設計公司藝術指導。 曾獲第52屆葛萊美獎提名、第11屆美國獨立音樂獎與台灣傳藝金曲獎之包裝設計獎。 我是先從作品認識郭漁與良根這對
海港旁生活物件的拆解與重塑 一個展覽 2013 FORMOSA 雕塑雙年展 冬天依然艷陽高照的高雄城,沿著愛河到 「駁二藝術特區」,33 位台灣當代雕塑家的創作正熾熱展出,鋼鐵、銅雕乃至於各種複合媒材
前進東京照見未來設計動向 一場展覽 2015 東京設計週觀察筆記 雖然看東京設計(師)週的經驗超過十年,但期間的經濟變化起伏總是多變,直接影響到每年設計週的規模、樣貌、活力,不過展覽既是看門道也要看熱
一個溼地 逛農博順便遊口湖鄉成龍溼地 撰文・攝影=甘單 平時是奉公守法的上班族,週末喜歡揹著相機,帶著家人遊走,在生活中學習。 農業博覽會在雲林舉行,在這個以務農為主的大縣裡,藝術空間和主體展覽將農業
一種影像 在電影魔幻中感受真實 口述=張艾嘉 華人電影圈具影響力的導演、編劇和演員。曾獲臺灣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后,編導代表作包括《心動》、《想飛》、《20、30、40》等。 撰文=葉思吟 攝影=
Cover story Everything Old Is New Again 口述=杜昭賢 廣告業出身,卻執著於純藝術,在臺南經營藝廊20多年,早年曾到舊金山學攝影,難以忘懷故鄉之美,近年致力於城市
小清新、小確幸,常被認為是臺灣新世代的文化符號,但「小」字當頭的文化與生活氣息,是否亦即格局變小,視野變窄?如何在網路和自媒體盛行的時代,有所自覺?本期聊聊天邀請在臺灣時間幾乎多達三分之一,經常跟臺灣年輕世代演員合作的舞台劇導演林奕華,及長期合作的臺灣音樂「小」教父陳建騏,一起從創作的經驗中,談談何以「少即是多,小也是大」?並提出對臺灣新世代的觀察。
徐明瀚 念哲學系時寫過四年誠品文案,碩、博班評論電影與藝術至今,深信思想是停留在最大擺盪下的最小振幅之中,主持有「綠洲藝影」。 布魯斯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出生在洛杉磯,從小就浸淫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