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寧|複製家的氛圍 旅行異鄉依然能隨遇而安
我們都以為想念的是旅行,後來才發現讓人懷念的是那份在陌生環境中,依舊隨遇而安的生活感。
我們都以為想念的是旅行,後來才發現讓人懷念的是那份在陌生環境中,依舊隨遇而安的生活感。
開放式空間實現了我小時候想住在美術館的夢想,家中布置也大抵以展覽為方向,家飾物件通常是與我、朋友、情人相關的非賣品:前男友的牙刷、失戀喝醉酒燒出的地洞、行為藝術的創作,一個一個蘊含意義的作品構成這個家,就像是以我——凃立葦為名的美術館。
關於存在家中的事物,我會從本質去思考它真正的功能是什麼,桌子、櫃子、地板其實沒什麼分別,只要有放東西的功能,我覺得都是一樣的。以前工作室沒有買書架,我就靠著四面牆,把書排在地板上,坐在地上翻書很自然,沒那麼制式。每個人使用空間的習慣都不同,我覺得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若是我們夠了解自己,花點時間去認真思考喜歡什麼樣的風格與物件,讓自己的興趣與喜好放在這個家裡,家就能逐漸變成舒適的狀態,家是很私密的,但也因為私密,所以在感性或理性上,都相當程度地表現出你是怎麼樣的人。
旅居英國時,我也是寄人籬下的租屋客,看到友人建築師Rain租下位於倫敦的老倉庫,布置成一間舒適愜意的「家」,處處展現她獨特的性格與對生活的熱愛,這不是所有租屋客夢寐以求的「理想住屋」嗎?
據說我很小的時候,我們不停地搬家,有時候箱子裡的衣物還沒全部取出來,又要搬家了。但這些無根的遷徙我完全沒有印象,四歲那年,終於有一個安定的居所
剛到臺北的時候,總是被路上那一座又一座的橋搞得暈頭轉向。在智慧型手機還未普及的年代,到哪都得先查好地圖,再變換各種交通工具前往目的地,對我這個性子急,又受不了捷運往返而消耗更多時間的人來
家對很多人來說是「窩」,是一個重要的地方,不論是待上一整天或是幾十分鐘,那個空間要能讓人覺得身心安頓,像是充電一樣,可以舒適地生活。
自己才是自己的家 一種歸屬感 Voices within 中午離開辦公室買午餐,耳機裡傳來李宗盛用吟唱詩人的口氣唱〈愛的代價〉,這首歌不知道聽過了幾次,但這次當李宗盛唱著「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
Cover story The Room of One’s Own Tina 和妹妹一起經營YABOO Café,同時是自由寫手。過去是家居線記者,即使開了咖啡館,因為手癢,還是在閒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