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旁的編輯事|痛苦的旅行 是為了想家
在這篇文章的開頭,我想提出一個建議,請大家在交往未滿三個月時千萬不要考慮五天以上的旅行。
在這篇文章的開頭,我想提出一個建議,請大家在交往未滿三個月時千萬不要考慮五天以上的旅行。
回顧我的一生,幾乎與雜誌脫不了關係,因為喜歡流行文化,畢業後選擇了與本科經濟系完全不相關的雜誌。
身在這百花齊放的時代,只要身懷才華,就算任性,就算非主流,音樂還是會走出自己的道。
農曆年即將結束,過去的一年辛苦了,希望你們無論在哪,終有一天,回到想望的家。
記憶裡的家鄉味,是臺灣遊子最難以抵抗的鄉愁。平時吃到厭煩生膩的小吃攤、替家人跑腿總會繞過去的熱炒,或從小吃到大的熱呼呼紅豆湯,這些點滴不自覺與腦海裡情感畫面匯聚成型,伴隨我們走向遠方,不曾離去。來看看受訪者們心中,那說不出哪裡好,卻始終無法替代的味道!
希望有天自己也能成為給予的人。當眼前只有一條路,要做的事就是吃飯睡覺和走路,思考很多也能什麼都不想,對未來也有了更多想像和期待,只有一個人卻不會感到孤獨。原本預計一年的旅程,卻提早回來了,不是受不住寂寞或思念,而是更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我是個不太想家的人。大概是個性吧,我喜歡往外闖,總在嘗試新的事物,探索世界都來不及,沒有時間孤單寂寞,家人間雖然不常有情感表達,但在發現我能養活自己後就成為堅強的後盾。唯一特別想念的,就是家鄉的美食,每當遇到食物不合胃口,就會湧上一股想回家的情緒。
臺南塑造了我,紐約則是讓我找到自己想做什麼事的地方,相較之下,臺北反而更像是異地,我是為了工作而待在這裡。我對家的定義其實很寬鬆,每當我需要在一個地方久留,有個空間是我晚上回去能舒適睡覺的,在習慣之中說出:「我要回家了。」那樣的地方就是家。
我生長在東京六本木,18 歲到紐約唸藝術,回到日本生活了一段時間,接著到臺灣,在臺北生活大約八年了。年輕的時候離家,還保有對原生家庭的依賴,遇到挫折或困難,總是喜歡打電話回家聽聽媽媽的聲音,對家鄉的思念很單一,第一次沒有家人的陪伴,偶爾會有孤獨的感覺。
沒有工作的時候,我是個徹底賴在家裡的人。回國那天我老婆來接我,車子還沒到家門口,就先停在路邊吃了一碗滷肉飯。回到家後,我就開啟了「賴家」模式,好長一段時間不想出門,我會做所有的家事,打掃、洗衣、洗碗、照顧兩個孩子,花了兩個月讓身體重新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