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風景 街景與藝術裝置的相遇
撰文=游姿穎 攝影=簡子鑫 圖片提供=豪華朗機工
輕柔且波動的光,點亮街區也療癒人心。
有沒有發現,夜晚時分的羅斯福路,現在變得更溫柔了。一輪圓形燈光裝置高掛在台電大樓牆面,在星空下兀自閃耀,下方流淌著粼粼波光,安靜地變化著光影,經過的人們總會駐足凝視,心靈似乎也隨著明暗變化而被療癒。熟悉的公館地標,黃色外牆帶著沉穩,甚至有些令人望而生畏,如今卻變得不同,我好奇著,一棟建築,如何因為藝術的進駐而有了改變。
當白天再次來到台電大樓,則發現了更多驚喜。大門口的水泥棚架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環繞主樓與裙樓的玻璃飄帶;室外綠意點綴藝術創作,大廳內也因藝術裝置而有了律動與生氣。國內知名藝術團隊「豪華朗機工」是這次台電藝術改造計畫的主力,他們擅長透過科技注入人文思維,同時關注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融合「能源、環境、人與電力」,為建築本身與周遭場域帶來和諧美感。因此,我們不會看見張牙舞爪或格格不入的藝術品,而是和環境共融共生、帶有多重意義的創作。
然而如何將一棟超過30年的建築,與現代感的科技藝術結合,這又是另一個挑戰。豪華朗機工團隊運用各自擅長的領域,與不同的思考邏輯,激盪出富有深度寓意的火花,將之投射在這次公共藝術計畫的五件作品之中。以回收路燈創作的作品「日光域」為例,便是一次光明、環保和集體記憶的展現。
豪華朗機工由四位青年藝術家創立,以混種跨界,尋找藝術的各種可能。
跟著豪華朗機工的張耿華與陳志建來到大樓外,仰望這座在夜晚為街道綻放溫暖光芒的作品。241盞回收路燈在白天看著就像是依附大樓的有機體,夜晚時則透過節能的LED照明與電腦微控明暗變化。「遠遠看就像一臺解析度不佳的螢幕,人們想要看清楚時,就會停下來去思考,這個時候作品和人便產生了關係。」陳志建說,「日光域」一方面代表著科技與文明的省思,另一方面同時象徵著台電致力於環保的意識。
在廣場一側的「樹與霧」則是另一件和記憶有關的作品。以樹為形體的裝置藝術,是豪華朗機工以電線桿作為發想,「記憶中,過去電線桿都是木頭做的,於是我們想像著,一個電線桿就是一棵樹,再利用色彩創造童趣感。」暖色調的「樹與霧」毫不違和的與周圍植栽共同生活著,每到整點樹枝便會噴灑霧氣,這是喜愛爬山的張耿華觀察到的自然現象,「你知道原來木麻黃是會吐霧的。」特殊的造霧裝置,結合雨水回收系統,讓作品彷彿有了生命,也啟發民眾對自然保育的省思。
藝術能拉近環境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能解決建築本身的結構性問題嗎?還記得印象中只要經過台電大樓,總會被一股笑稱為「掀裙風」的亂風吹得東倒西歪。為解決大樓風切問題,台電與豪華朗機工合作,以強化玻璃連接主樓與裙樓走廊,形成「河飄風」透明飄帶,不僅分散了風力,同時也利用「風」創造出風向視覺。「我們習慣用身體感受到風的存在,但透過廣布於玻璃上以風力產生能量的小型風力發電機,卻能透過視覺感受風的方向和強弱。」破了風,遮了雨,風沒有消失,只是變成飄動的河流,在夜晚時還能變化成粼粼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