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特派週報|詩人追奇:「這是一份聲色俱全的電影報刊」

Quad Cast AW FrenchDispatch Simp CMYK scaled

當年跟朋友觀看《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時,便對威斯安德森的獨特美學留下深刻印象:豐富之色彩、方正(物件置中)之格局、底片之效果,還有那詭譎中帶點幽默與諷刺的氛圍渲染,至今雖相隔多年,仍無人可拍出同他一般的作品風格。

這次把握機會搶先欣賞了《法蘭西特派週報》後,除了共鳴於主題(採編、報導切角等反思)以外,亦在在享受了莫大的視聽盛宴——我們不止於觀賞電影,相對地,我們仿若正閱覽一份「聲色俱全的報刊」;導演成功地讓字句和圖片「排版」於大銀幕上,甚至讓觀者(讀者)有「進入故事」的身歷其境感……種種巧思運用皆費盡心血,可見一斑。

02R1 TFD OB 020 0020 V001 1025 1 scaled
17R1 TFD OB 020 0150 V029 blfx v1 8730 1 scaled

其中,有幾個我尤其難忘而再三咀嚼的部分:

(一)電影裡大量的單、多色切換創造「翻頁」的交錯感,亦令我思索「顏色」的意義——當我們作為報導者,能否透過視覺傳達冷暖或劃割節奏?能否將感官體驗考量到故事內容中,成為訴說的推手之一?

(二)「旁白語氣」對應到「敘寫筆調」的重要性——有些劇情橋段所引用的事件其實是極其悲傷憤慨的,如一場革命、一段死亡;但為何我們會「笑」,抑或會隨著報導者(導演/演員)之「口吻」差別而產生相異情緒?悲劇和喜劇的決定性要素究竟掌握在誰的手裡?又,假使我們今天有機會側寫社會,將如何運用「說話方式」來「改寫結局」?

(三)女記者協助「校對」宣言,並站在街道旁「觀看而不介入」革命現場——一切看來「當可如實」的側寫過程,真的有「保持中立」嗎?「中立」的定義是什麼?當我們採訪一個人、記錄一段故事;當我們在「提問」並將口述或眼見藉由筆墨「再現」時,怎樣才不算是一種「介入」?

以上,當然電影所講的、可談的不僅如此,但光是這三點,即可成為(對我而言)極其重要的啟發。縱使亦稱得上是某種「自我追問」而非「答案」,但一部作品難得能讓媒體、出版等相關產業人員反覆思索,已有它的精彩與偉大之處。●

18R1 TFD OB 019 0020 v113 1323 1 scaled

一起收聽 「C’est si bon 小日子誰喜蹦」
編輯心中的《法蘭西特派週報》做雜誌真的會哭但還是好喜歡啊-ft. 《聯合文學》雜誌神小風 x 安比

更多集數 ▼

S3ep1|封面故事|送給芸芸眾生的開店勸世警言 來一起修煉咖啡修煉布丁修煉善念 — ft.易修

S2Ep7|聊聊天|我可以把傷痛說出來了 言說就是清創與除魅的過程— ft.陳雪

S2Ep6|聊聊天| 療癒系人妻的約會行程大公開 吃吃米漢堡上上旅館就很讚—ft.陳雪

‧ S2Ep5|聊聊天|在自然裡與身體對話 自由不再是畏懼

S2Ep4|封面故事|即便早以體無完膚 還是要帶著全新裝備重回愛的戰場—ft.HUSH

廣編特企 法蘭西特派週報

片提供 法蘭西特派週報
追奇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