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履行者在小飛機上鳥瞰奧卡萬戈三角洲,像一個長滿野草的湖泊,事實上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塊濕地。
從朋友轉來的微信看到一則新聞,在肯亞兩位中國遊客為了餐桌大動干戈,一死一傷,沒想到旅遊的紛爭,都已經發生到非洲了。一直以來肯亞是許多人去非洲的首選,因為動物大遷移的知名度太高了,而且野生動物生態蓬勃隨處可見,自然遊客可比成另一種大遷徙,如同遷徙的動物般碰撞生死,文明社會似乎與蠻荒一線之隔。
多年前,我第一趟去非洲也選擇了肯亞,但似乎是老天有意不讓我去,飛到半途轉機時得知,內羅畢機場(Nairobi International Airport)起火,因此我在卡達爾等待了兩天,看看有無轉機他處而 入的機會,最終仍無功而返。這一折騰心想,既然無緣那就改去別的地方,所以後來我去非洲,到了博茨瓦納 (Botswana),這應該就是緣分吧。
博茨瓦納真是個神奇的地方,它在南非的中心點,幾乎是前往非洲內陸,最不方便的一個地方了,因為沒有直達飛機,最快的方式是先到約翰尼斯堡後,轉兩次小飛機才能到旅遊地。 如果非洲的遙遠是一種綺麗的印象,那麼博茨瓦納是完全吻合的。那回我在博茨瓦納待了近十天,換了三個營地,也是我人生中第 一次經歷的非洲Safari(狩獵旅行)。先在喬貝國家公園看了看幾天,那裡可是世界上象群最大的聚集地,多達12萬頭,晨昏在山頭,遙望象群成列走上河流,或離開河岸,如螞蟻般,真是一種奇妙的經驗。
第二站到奧卡萬戈三角洲,在這裡分別待了 兩個營地。博茨瓦納大部分是沙漠,在這片 灼熱的焦土上,卻有著一塊奇妙的濕地,奧 卡萬戈三角洲,就在那個濕地上,因為奧卡萬戈河跟別的河流不一樣,它不流向大海而 流向內陸,所以形成了一個奇妙的濕地。這裡因而成為非洲動物生態,風貌多樣而奇特之地。 那是一片野生荒蠻的環境,特別是眼前荒野漫漫,頂著烈日之下,看不著目標,生命顯得特別孤獨和渺小。白日炙熱對比夜晚的荒涼,生活在這裡的動物們,都有著生物本能相對應的生活方式,人在這裡幸好有文明工 具的輔助,否則一無所長,會成為生物鏈裡最弱的一環。 說到食物鏈,這是我去非洲有最深刻的理解 和感想,原來食物鏈這個概念,是一種生命 的循環,在食物鏈裡末段的生物,有著強大的繁殖力和微弱的抵抗力;而在食物鏈最頂端,看似雄壯的動物,讓大部分的生物恐懼 敬畏,卻有著更嚴厲的生命延續考驗,生態 的平衡是一種奇妙的節奏,在表象殘忍的行 動裡,卻有著造物神隱藏的約制。 如同博茨瓦納這個國家,一度因為貧窮和愛 滋病蔓延重重地打擊,這些年因為金礦的發 現和經濟的崛起,在非洲內陸成了強大的小 國。有一晚欣賞著他們傳統表演,當地人隨 意地拍打身體成各種節奏,模擬著各種鳥的 鳴叫成旋律,學著動物的形體成舞蹈,在歌 曲中還穿插著天主教的詩歌,忽然感受到 了,生活在這一塊土地的人,他們的歡喜與 憂傷。 我愛攝影的朋友,前後就在博茨瓦納的幾個營地裡,待了近一個月,他拍到了許多美麗的動物,也拍到了讓我讚嘆不絕的星空。而這段美好的旅行中,卻一直被告誡不可獨 行,離群超過百尺,那是我一直無法忘記的 事。入夜即使站在有保鑣保護的帳篷陽臺前,在美麗星空下,聽著遠近發出各種獸聲蟲鳴,仍感覺到說不出來的恐懼。我忽然猜想,《聊齋》的書寫必然也在脫離人的秩序中才可能發生,也只有置身於荒野,才有可 能啟發出這樣神奇的故事。那美麗星空覆蓋的荒地,因為食物鏈而生機盎然。
我想,非洲應該是一個讓生命的孤獨感和想 像力,同時擴大到最大的地方,而博茨瓦納是我在世界各地的旅行中,最強烈地讓我面向自己渺小和孤獨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