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日常
隱身在北埔深山橘子園裡的陶藝工作室
┃ 佐京茶陶 ┃

彭峻暘,創立「佐京茶陶」工作室,喜愛日本文化的他,為自己取了小名「佐京」,後也成為陶作的品牌名。自18歲開始學陶,主要製作喝茶用的茶陶,獨自在新竹北埔山區成立工作室,周圍是一大片橘子園,養了兩隻狗和兩隻雞,總騎著自己改裝的機車在山裡溜轉。喜愛自己動手做東西,從家具、隔間、裝修全都親力親為,藉由樸實的手作茶陶訴說北埔故事,傳遞家鄉茶文化精神。
「任何東西都要有一些缺陷,那才是美的。」彭峻暘在即將完成的陶盤上,切下了一角,對他來說,這樣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完成,實踐心中對美的追求。
在採訪之前,彭峻暘傳來了工作室的地址,竟是一處連網路地圖都搜尋不到的座標,當天和攝影師開著車穿過蜿蜒的山區,彭峻暘騎自己改裝的機車領著我們前去,實在很難想像,在新竹北埔山林深處的舊倉庫中,住著一位 24 歲的青年陶藝家。
彭峻暘出身自茶園世家,外公家裡種茶,也因此他主要創作喝茶會用到的陶具「茶陶」,媽媽在北埔老街上開了間店鋪,母親販售手作茶,他則做茶具。談起彭峻暘和陶藝的淵源,要從 18 歲說起,當時的他在北埔的陶藝名家沈東寧身旁打工,有一個畫面他一直忘不了,某天,他蹲在沈老師的院子裡除草,透過門框看見他在門裡拉胚,斑白的頭髮,專注地做著陶,好像時間都凍結了。也許是那種著迷於陶作的神情,讓彭峻暘有了學陶的念頭。


他先向北埔老街中的老師傅學習陶藝基礎,後來才回沈老師身邊學習,沈老師鼓勵彭峻暘:「你應該要有自己的空間創作,有了自己的空間,自我的思想才會被放大,作品才會有你的聲音。」於是 20 歲那年,剛退伍的他,到農會借貸 30 萬,租了橘子園裡的舊倉庫,建立屬於自己的工作室。
他將 20 多年的舊倉庫裡的雜物全部清空,分隔成兩處,一則是陶藝工作室,二則是自己的起居室,以撿拾來的舊木窗框作為隔間,充滿古樸氣息,工作室內擺放著他在臺南購得的各項陶藝器材:泥板機、練泥機、噴釉機⋯⋯等;房間裡有著簡易的廚房用具,自己收集來的音響和一張大大的紅眠床,生活簡單樸素。
彭峻暘笑說:「我大概是孟婆湯沒喝乾淨就來到這個世界,看到老東西總覺得熟悉。」身邊環繞著老櫥櫃、舊茶几,總感覺特別自在,喜愛老物的他也從中汲取靈感,他說老家具的收邊特別好看,例如碗櫥的腳呈現圓弧狀,而非死硬的直線條,他也將這個弧度加入茶壺口的設計中,不僅讓造型特別,壺口的斷水也乾淨俐落。


如同一個深山裡的茶人,他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要喝茶,拿起自己做的日倉,承裝著今日喝茶的分量,沖泡媽媽親手做的東方美人茶,清新的蜜果香漫出,喝茶使他感到平靜。早晨在桌前想想今日的工作進度,該做幾支茶壺,又或者有哪些新的創作靈感,敲敲一旁的揚琴或拉拉二胡,日子倒也愜意。
我們一行人坐在這座老倉庫裡,頭頂上的竹燈,牆上的擺設,都是彭峻暘親手打造,空間裡的氛圍,讓我想起日本茶聖千利休的方寸茶室,路邊摘下的野花,舊窗框老玻璃做成的茶托,粗糙樸實而毫不造作,散發自然美感。人與人相處很害怕話題的間斷,但在工作室中,即便談話留白了,仍然感覺自在。桌上的茶還溫熱著,音響流瀉出創作歌手高閑至的臺語歌謠〈茶的滋味〉:
惦惦啊聽水在滾 靜靜啊聞茶的香
輕輕啊將杯凹仔拿起 溫溫啊來飲一嘴
你斟一杯茶 我緩緩啊飲
滾水嘎沖落去 茶葉仔展開
樂聲中,忍不住問:「你理想中的好茶具是什麼?」彭峻暘說:「我想做出一個讓人能用上很久很久的茶陶。」他的作品也許不是最精巧完美,但使用佐京茶陶喝下一口暖茶,觸覺與味覺帶給心裡的平靜感受,貫徹了日本侘寂精神中不完美的美。●

文 鄭雅文
攝 劉森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