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肚皮舞的律動中重新理解自己的身體

一種啟發  找回自我本質的想像

撰文圖片提供=鄭芳婷

畢業於台灣大學戲劇及歷史學系,紐約大學表演學碩士。目前為加州洛杉磯大學表演藝術博士後選人。2008年,與林玉涵、謝竺霓共同創立「呼吸之間舞蹈工作坊」。

 

10-4
翡翠灣的海灘上進行肚皮舞的表演,流動的海水和粗硬的沙石製造了動作的難度,卻也發展出身體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經驗。

 

肚皮舞是一個講究核心肌群分區運動的舞蹈藝術,傳統中東肚皮舞經過(後)現代文化的洗禮之後,融合芭蕾、爵士、現代舞、部落儀式及各地方文化、呈現萬花筒般多元面貌。

我不是舞蹈科班出身,我是以一個門外漢式的熱情來實踐肚皮舞,但過去的劇場肢體訓練給了我許多對於舞蹈及身體上的啟發。在跳舞以前,我的身體相當乾瘦,就像一整塊僵硬又陌生的大陸,連我自己都不熟悉;在開始規律跳舞以後,我逐漸重新理解自己的身體,在律動中找回對於自我本質的想像。肚皮舞實際上就是一種重新思考身體的藝術。作為藝術勞工,我在過程中更獲得許多實際的好處:身體線條更為俐落,並且極少生病。

肚皮舞這個運動,其實可以什麼裝備都沒有的,只要安全即可。我的裝備實際上是表演裝備,以及一些針對長期肚皮舞運動的保護。因為肚皮舞常常是在赤腳的狀態下進行的,因此OK繃可以保護腳掌,不因與地面過度直接摩擦而破皮甚至發炎,酸痛貼布則是舒緩我跳舞過後的腰部。我通常不穿舞鞋,如果地面狀況太糟,我會穿上從埃及買來的金色軟皮平底舞鞋,或是一般的芭蕾舞鞋。由於我的肚皮舞比較接近現代融合風,因此服裝少也較少穿著傳統式的中東舞衣,而多是我們自己拼湊製作出來的服裝,永樂市場就是我們最愛的掏寶地點。

在翡翠灣表演《在海上漂浮的1070天》,那是非常特別的經驗。由於目前當代的肚皮舞作品大部份都是在都市化的場域表演,我們構思將肚皮舞抽離都市,重新與大自然結合,希望讓身體表演與自然景觀產生彈性碰撞。由於沙灘濕軟、海水拍岸,這個作品實際表演起來比一開始想像的困難許多,最主要的是單腳旋轉的動作都必須改成踏地旋轉,但是當海水自然浸溼舞動中的身體的時候,確實產生了非常迷人的意象。當時在一旁玩耍的遊客也都紛紛駐足觀賞,我們正式拍攝完以後,還跟大家玩在一起,真是非常難忘的回憶。

在肚皮舞之中,我持續發展了對於身體與自我的想像。(後)現代人對於自己的身體充滿了假設,而肚皮舞對我而言,就是不斷打破各種假設的過程。台灣民風保守,前幾年的街頭藝人招考甚至幾乎全面拒絕肚皮舞者的申請,身體長期以來受到文化壓抑,賣弄風騷成為全民禁忌。肚皮舞這幾年在台灣的風行,恐怕就是對於這種壓抑禁忌的反動。因此,肚皮舞所帶來無形的價值,就是對於我們身體文化及性別政治的整個重新思考。

很多學員會問我,跳肚皮舞可不可以身材變好,我的答案是,會,但可能不是主流價值的那種好。在還沒跳舞以前,我非常瘦,也許旁人會覺得瘦即是美,但其實我並不欣賞自己的身體;跳舞以後,我的身體變得圓潤飽滿,曲線更為明顯,當然以體重來說,我胖了六公斤,但是幾乎所有人都一致認為我胖得很好看,我也很喜歡現在的樣子。跳肚皮舞是會跳到忘我的境界,把當時的心情跳進去,常常是在滿頭大汗、淚流滿面的狀態下結束的,就像一場療癒的過程。 ▍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