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獨自讀字的日常底蘊
一間書店 人與土地的情感交匯

當我們提到臺北人或臺南人的時候,往往會在心裡出現一個當地人的輪廓,過去我常在想,那桃園人會是什麼樣子呢?與其空想,不如捲起袖子、做點不一樣的事,這也是讀字書店存在的宗旨。數位時代來臨,我不認為紙本書與電子書適合被放在一起比較,尤其是社區性的獨立書店,著重於區域性的耕耘,就像巷口的早餐店或雜貨店,是一種在地生活的歸屬感。不只賣書,更保有交換知識的功能。
過去我在《逗點文創社》擔任特約編輯,逗點是位於桃園的獨立出版社,主要對外向臺灣各地發行獨立出版品。經過五年的經營,我們想將過去累積的藝文資源與人脈,加以整合,並延續台北國際書展「讀字去旅行系列」的精神,透過實體書店累積閱讀能量,同時也提供獨立出版品一個開放的平台。
比起傳統連鎖書店,獨立書店更重視與人的互動;比起賣書,我們更在意這個空間可以對讀者說些什麼。內部裝修期間,有很多當地的作家、藝文工作者或路過的居民前來關心、幫助我們。很有趣的是,大家會覺得書店不容易生存,但其實都很期待能有一間書店,覺得這世界真的需要一間擁有不同可能的書店。像網站「背包客棧」創辦人,筆名「小眼睛先生」的作家何献瑞一進來就衝去刷地板,還有很多可能平常鮮少運動的編輯或獨立出版人,跟著我們一起刷油漆、組書櫃。儘管隔天腰酸背痛,但心底很開心這間書店與自己有關。
裝修期間也來了一位「蝸牛男孩」,他是附近的大學生,不喜歡上學,喜歡走路。因為走路,他對桃園這塊土地有了更深、更真切地認識。我們聊生活、聊社會現象、聊設計聊閱讀;有一次他告訴我,一塊日治時代遺留的石碑現在被放在貨櫃屋底下當墊腳石,後來我們真的一起把石碑挖出來、討論上面的刻字,在互動的過程中,我更確定 自己與街區居民的角色定位。
我常常思考,身為社區書店,要如何才能滿足附近居民的需要,再進而了解桃園的需求。有些媽媽可能不需要書,但她們喜歡來聊天。曾經有位媽媽進來跟我分享他兒子出車禍開腦部手術的事情,聊著聊著拿起《小王子》問我內容。當我提到小王子與蛇的對話象徵死亡概念的章節時,她便決定要把這本書帶回去給兒子看,激勵彼此勇敢面對受傷的自己;過沒幾天,媽媽又帶著烤雞、白酒、蛋糕進來吧台上。
如此盛情難卻的回饋,我想,我們販賣的不只是書籍,更是交換了彼此的閱讀經驗及生命體會。
除了書籍,書店也會不定期舉辦活動或展覽。前陣子剛結束的「跳開東門/停車場上的東門市場」展,東門市場擁有 50 的歷史,遭拆除前引發居民的抗爭,但現在已被夷為平地、成為停車場。有些人覺得不捨、希望東門市場可以被保留下來;也有人覺得一座城市需要新陳代謝才會變得更好,這些不同的立場都是可以在展覽中被討論的。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當我們在臉書上看到類似的社會議題時,通常習慣二分法,要嘛支持、要嘛反對,可是當人群面對面,彼此交流自己過去對市場的情感與想法時,便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情。一個實體書店的存在並不只是為了賣書,而是跟生活結合,我們可以在其他人身上,找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缺乏的東西。
慢慢地我發現,起初我們總想著要深耕文化,但其實完成這件事情的並非我們,而是附近的居民。是此地的居民願意接納,願意拋出自身擁有的故事,是此地的居民願意無私地對這些陌生人敞開內裡,分享彼此的生活底蘊,我們才能有現在的樣子。其實我們才是那個幸運地被大方納為伙伴的天真小店。
讀字書店
地址:桃園市桃二街6號
電話:03- 335 5754
FB:讀字書店
《改變街區的獨立小店》堀部篤史 / 時報出版發行
口述 郭正偉
文 林筑婷
攝 張界聰
郭正偉 讀字書店店長。喜歡音樂、甜食、寫字,同時也是獨立出版人,著有《可是美麗的人(都)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