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17 Farmers’ Home Cuisine
休學去務農
種出 Q 彈的稻米
┃宜蘭小田田┃
我出身雲林農家,小時候很討厭種田,因為辛苦、收入又低。一直到楊儒門「白米炸彈客」事件,觸動了我,後來又讀了吳音寧寫的《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看了之後有些疑惑,就帶著這個疑惑去讀研究所。進入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後,因為蔡培慧老師,我參與「台灣農村陣線」。2011 年,我們在台北辦「彎腰農夫市集」,邀請賴青松大哥演講,因此認識他。
青松大哥以前在日本念碩士,學成歸國後,發覺自己厭倦都市,就跑到宜蘭鄉下種田,成立「穀東俱樂部」,生產稻米,也賣給支持自然農法、願意掏錢買米的「穀東」。他剛到宜蘭時,不容易租到地,因為農村是個保守社群。後來他漸漸取得當地老人家信任,現在也耕耘了快十年。
青松大哥來跟我們演講的時候,發現這裡很多年輕人,大家都很關心台灣農村,於是他找蔡老師合作,讓我們這群農陣的年輕人一起來種田,2012 年初成立了「宜蘭小田田」。
小田田的辦公室,還有我們耕種的地,房東兼地主是陳榮昌阿公。他也是深溝村三官宮的主委,所以我都叫他陳主委。陳主委今年 73 歲,在宜蘭土生土長,7 歲就下田,有 66 年種田的資歷。我們這批年輕人,其實可以用網路、書本獲得很多農法的訊息,可是缺少在地的觀察與連結。就像以前的人學功夫,必須跟著一個師父每天操作,才能把技術學起來。所以,我是跟一本會走路的農書在學習。
回想小時候,我不會去問家裡田的狀況;只在意作物價格如何,因為這攸關我能不能繳出學費。而且在幫忙農事的過程中,有疑惑問父親,他只說「囝仔人麥問那麼多」(台語,意指不要多問)。後來決定休學來到宜蘭種田的最大原因是,種田讓我覺得很好玩,我可以問陳主委跟青松大哥的意見,知道每個狀況怎麼處理。田中的每個決定是由我主導的,負責一件事讓我感到很好玩。
特別是在過程中發現,自己果真是農家子弟。比如我似乎天生知道怎麼除草,那個俐落度,跟都市小孩是不一樣的。每天學習新概念,這跟讀書帶來知識的喜悅有點像。但我特別喜歡這種「手作」的技術,比如怎麼育苗、怎麼浸種。這個學習的過程讓我很快樂。
從去年到今年,我們都自己育種,育成秧苗之後再插秧,每次都因為看到植物生長、到成熟可以吃的過程而感動。特別是它碾成一碗飯,吃到的那瞬間,能支持我繼續做這樣看起來很辛苦的工作。而且生產糧食給別人吃,這件事超酷的;賣米時,可以很驕傲地說,我們沒有用農藥,吃我們的飯很健康。
我們種的米是在來米品系「台中秈 10 號」。以前在來米都被詬病說乾乾鬆鬆的。台中秈 10 號是改良的品種,口感兼具在來米跟蓬萊米的特性,有點黏、有點 Q,但不會太黏。腸胃不好的朋友吃我們的米,也不容易脹氣。
青松大哥的太太美虹姐之前看了主婦聯盟的食譜,就教我做「豆皮拌飯」。台灣夏天天氣很熱,很適合吃這道爽口的食物。尤其用我們的米做,放涼之後,飯的 Q 度更上一層樓。平常煮我們的米,米跟水的比例是 1 比 0.8,煮出來有嚼勁、有 Q 度。但做豆皮拌飯的話,米比水要 1 比 0.7。米的水分更少一點,才能吸飽湯汁。這樣每一口飯都吃得到醬汁香氣。
去年,為了響應主婦聯盟推動「和家人朋友共食」的活動,我上網找到「米披薩」這道料理,適合多人一起吃,又比較特別。正好可以利用我們的稻子來做米披薩。因為台中秈 10 號有點黏又不會太黏,拿來做餅皮很有嚼勁,又不像蓬萊米不好消化。而且祕訣是起鍋前,把餅皮邊邊煎得像鍋巴一樣焦香,口感更勝一籌。▍
口述=吳佳玲
「宜蘭小田田」農事管理員,也是「台灣農村陣線」成員。從研究所休學,到宜蘭學習種稻,致力於友善耕作。
採訪.撰文=謝雨珊
攝影=王正毅
┈┈┈┈┈┈┈┈┈┈┈┈┈┈┈┈┈┈┈┈┈┈┈
Cover story 017 Farmers’ Home Cuis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