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Many Items in Daily Use
口述=曾景斌
70 年次,北藝大建築研究所畢,另一個身分是兒童藝術創作的教師,平時練氣功,用自己做的手工皂洗澡,待在臺中第四年,今年三月開了選物店「生活美」。
撰文=陳昭恩
攝影=何紹齊

決定開一間選物店,大概是跟我一直在教小朋友藝術創作的工作有點關係,除了學習才藝之外,更希望小朋友從小就開始喜歡自已生活周遭的東西,對這些東西有了感情會重視、會珍惜,那麼我們一起擁有的臺灣傳統的美好,就有機會被傳承保留下來。
以前念書的時候研究臺灣的古蹟建築,對傳統的技藝與工法十分著迷,當時學校邀請日本的技師到臺灣交流,我發現我們的匠師技術很到位,可是為什麼在日本,百年以上的生活用品到現在還很受歡迎,我們也有屬於本土的傳統生活用品,但為什麼一直在消逝,我在想是不是因為少了貼近現代生活而跟使用者產生了距離,在日本我們看到許多年紀大的職人,一輩子就做一件工作,許多年輕人也願意加入這個行列,並且,各地也擁有許多懂得欣賞、懂得使用的族群,生產與使用之間的交流熱絡,製造傳統用品的產業就有機會延續下去。
同時,我也發現日本人的價值觀不太一樣,他們就製造工作的心態當成作品創作,意識到這點後,當我面對挑選生活用品時,它們就不再是商品,而是一件寓意深遠的作品,尊敬這項技藝、尊敬這個行業,這個態度一旦建立,就不會認為某些行業是夕陽產業。現在我只要有機會拜訪臺灣的老師傅們,我會提議說能不能做些現代人能用的東西,像是亞鉛製作的茶罐,小尺寸的鋁罐雖然費工且利潤不高,但客人反應很好,趕緊讓師傅們知道,讓老店有信心能繼續生存。
一開始我除了選臺灣傳統的生活用品之外,也在店裡賣手作材料跟工具,我認為要推廣這些傳統工藝之美,除了成品可以購買,其實最可貴的是技藝與投入製作的心意。我自己也很有興趣,除了花時間去了解,透過手作課程,讓人親近這些傳統工藝,願意參與學習,進而欣賞這些美好的價值。
另外,這幾年我開始減少對塑膠的依賴,會使用不鏽鋼吸管、竹製環保牙刷,逐漸改用手工以及自然素材製作的東西,取代大量快速生產的塑膠製品,像我現在洗澡洗臉洗頭髮,都用自己做的手工皂,我很喜歡皮革的質感,所以身邊很多小物件都是皮製品,加上這幾年因為認識越來越多手工創作的朋友,因此手作用品的比例也越來越高。
不過,每次遇到喜歡的物品,我會一再確定自己 想要並且需要,跟在身邊的物品,很快就有使用 痕跡,因為買回來就是要用,那個東西跟你在一起有了新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就是那樣東西屬於你的證明。
好一點的物件一用就是好幾年,若客人真心喜歡我們店裡的東西也真正用得上,他們願意支持臺灣老店的心意特別讓我感到振奮。開店以外的收穫其實是感到生活更踏實,其實工作量比以前 上班時更多,但是因為這些都是自己喜歡的事 情,而更珍惜每一份資源,每一次人跟人見面的互動,非常開心。
我從職人們身上學到的就是,一輩子就做好一件 事情,一次就好好面對一小群人,對自己的生活認同,有意識的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擁有對生活的選擇權,我的店其實就是這種生活方式的建議,人們更貼近自己的需求,身心都會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