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城南一家小咖啡館

一間店 總是被熟客坐滿的咖啡館

撰文= Lingling Tseng
大學念景觀建築系,決定不要做設計而是寫設計,喜歡觀察城市文化人和空間的關係,在出版業工作,專攻生活與設計議題。
攝影= Bonnie

 

14

台北城南有點偏離鬧區的復興南路二段,有家店,小小的,門口有一排椅子常坐著客人,從他們的自在坐姿看得出和這家店熟絡的關係 。往內一瞧,裡頭座位不多,坐滿了人,空間中凝聚著一股熱絡和諧的氣氛,我不禁狐疑這是個私人聚會嗎? 它是「Rufous」,一家咖啡館。

店主人小楊八年前開始研究咖啡,他著迷於咖啡味覺變化的因子,如何從選豆、烘豆、沖煮等過程,找出拿捏味覺比例的技巧,從火侯、時間、溫濕度、器具、角度各種細節著墨,就像一位瘋狂藝術家般沉浸在創作世界裡,只為了調和出心滿意足的咖啡作品。小楊花了三年研究實驗, 也去京都看咖啡館,他喜歡京都的老舊韻緻,跑了約六十家咖啡館,帶回了京都咖啡職人的精神與態度,五年前開了「Rufous」。

某個下大雨的午後我來到這,店內約莫20個座位,吧台上有Syphon、過濾式、手沖、冰滴咖啡、義式等不同沖煮咖啡器材,刻意壓低高度的吧台,讓咖啡沖煮過程變成一種表演,而吧台從桌面到椅子都刻意加寬,許多熟客來此都指定想坐吧台,因為那是最輕鬆舒服的地方。

店內坐滿了人,甚至兩兩陌生的客人自在地並肩坐在吧台,各自看書、工作一會兒還能聊起天。這景象不符合一般人對都會區的疏離印象,但「Rufous」的咖啡和空間卻作到了,我想是小楊用六種豆子混和調配的義式濃縮,以及每個國家單品的獨特風味,勾引著老饕來回味;是人與空間,牆上貼滿顧客從國外咖啡館寄回的問候明信片,和每個深夜烘豆子留下的堅持氣息,隱然在空氣中感動了進來過的朋友。

午後這是上班族短暫停留休息思考的地方,入夜後彷彿變成微醉的咖啡館,台北都會人下了班,以有點任性詩意的姿態在這佇留。「Rufous」猶如帶點成熟、都會、人文風味的面貌,呈現著台北其中之一的性格。▍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