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觀察室|展覽】在《紙的旅程》中 遇見生活的各種可能

IMG_0864-1

 

紙張多變得像個人,有時柔軟,彷彿一不小心就受損,有時卻剛硬得似銅牆鐵壁。

「真正的手工紙有『力』的感覺。」從未參與過的造紙歷史,在博客來與樹火紀念紙博物館規劃的展《紙的旅程》中體驗到了。剛開始以短片帶著大家到臺中埔里長春棉紙廠,回到紙最初的樣貌,看見將樹皮經過蒸煮軟化的全手工製紙過程,尤其「抄紙」步驟最為重要,紙漿加水均勻攪拌後,用手抄網撈起紙漿平鋪於網上,讓紙纖維平均分布,才能製出一張好紙。

也許是因為紙的原料是樹,在推開樹火大門剎那,木頭色的裝潢像走進一片樹木林,桌上擺放著各樣紙張,披著一層暖黃色調。

展場中,來自不同領域的設計團隊把「紙」帶進創作並結合日常;「RETRO印刷JAM」孔版印刷專門店擺放絹印製版,就像以前的油印機,每件印記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自然洋行」建築設計團隊運用製紙過程中的廢料「紙泥」,以白膠與石膏將紙泥結合,成為一件特殊的裝置藝術品。

 

紙的旅程__讓在地的紙走進生活 2-1

 

「直物生活文具」將紙與鉛筆筆芯捲在一塊,捲完後不僅鉛筆削出來的紋樣獨特,也讓鉛筆多了手造紙的溫度。「PEKOE食品雜貨舖」說,他們遇見樹火將稻殼融入紙品製成的「稻禾紙」,靈機一動將自家製作調味料的剩餘殘料,如製作魚露的黑豆殼加入紙張中,不僅延續臺灣食物與土地的連結,押上Logo後更製出屬於調味料瓶的專屬標籤。

即使這些創意產品目前尚未量產,但我已經開始偷偷想像著,選擇自己喜歡的紙材捲成紙鉛筆,削出來那專屬於我的顏色;或是使用有著芝麻殘殼標籤紙的麻油瓶子,感受標籤與食物混合的氣味……體會紙張帶來的滿滿溫度。

 

《紙的旅程》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2017/2/11(六)

展覽地點:樹火紀念紙博物館(臺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二段68號)

 

好-03

(照片提供=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