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齣戲的配樂 用木吉他細膩有情感的彈奏
口述=王希文
剛出社會的工作是外匯交易員,2007 年後專心投入音樂創作。配樂作品包括電影《翻滾吧!阿信》、音樂劇《木蘭少女》、果陀劇團《再見女郎》。
撰文=林正文
攝影=陳昭旨
圖片提供=果陀劇場
專心作配樂已經第五年了,最近我參與果陀劇場的《再見女郎》配樂製作,這次的配樂以木吉他為主,梁志民導演很清楚這齣劇需要什麼樣的音樂和節奏,我選擇用簡單的木吉他,簡單的音符,細膩有情感的彈奏方式,自彈自錄來進行,表達這齣劇想告訴觀眾要「幽默微笑地面對人生」。
吉他是讓我走向音樂創作很重要的樂器。高一我加入吉他社,動機就跟很多男生一樣,覺得參加吉他、熱舞社,最有機會「把妹」。只是,我的個性有些龜毛,對一件事有興趣,就會想要把它做好,高二開始我瘋狂練吉他,很喜歡「抓歌」來練,從木吉他練到電吉他,那時候覺得能夠彈得跟CD一模一樣,是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
大學時認識很多喜歡音樂的朋友,跟著老師學爵士鋼琴、練Finger Style 木吉他的演奏,還組了樂團、參加校園的晚會表演和音樂比賽,甚至想「能不能一輩子都彈吉他,不要做別的工作了」。只是父母一直告訴我「靠當吉他手維生是困難的」,所以我進了大學輔修經濟系、考了很多證照,當兵時還去補托福,計畫出國念MBA。但是我對音樂的喜愛卻沒有減退,退伍後找工作時,也抱著「白天當上班族,下班背吉他當樂手」的心願。不過當時我在外商銀行工作,心力快速被磨損,白天跟金融圈同事聊股票,晚上和樂團朋友聊搖滾樂壇生態,我找不到平衡點,心理狀態都變得奇怪。
就在我決定辭去工作、準備出國念書的前三個月,父親突然過世。我不知何去何從,找了很多朋友聊天,因緣際會認識了劇場的朋友,接觸了音樂表演相關的課程。申請學校時, 發現NYU 有Entertainment Business和Music Business 的課程,自以為可以兼顧音樂興趣和商業專業,但是去了之後,才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於是離商學企管愈來愈遠,一直往音樂創作的路走。
音樂的世界很大,要維持開放的心情面對各式各樣的可能。我認為作曲和建築、繪畫其實都是很理性的行為,因為樂理結構都很精密,需要數學好、邏輯好才能建構出音層,好聽的曲子通常結構很好,甚至有公式可循,所以才能夠讓人朗朗上口。身為一個創作者,得拿捏如何不被樂理限制,又能做出合乎結構、打動人心的好音樂。
配樂的功能在於強化觀眾和戲劇之間的連結。就像華格納的歌劇強調主題動機(motif),用旋律來代表某段情境或事件,當演員跟著音樂轉化時,觀眾的情緒也會跟著轉換。國外好的配樂,聽起來會有兩三段劇情重點,要如何銜接而不覺得突兀,中間就有很多編曲者的巧思,這也是配樂創作的挑戰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