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排版桌裝進書裡
一本書了解活字印刷
一個生活記憶 臺灣活字印刷

一顆顆鉛角安放在木箱,老師傅倚著燈光,手裡抓起鉛角,動作俐落地擺放在排版桌上,再印製出精美的印刷品。許多人只看得到成品,卻看不見幕後的製作過程,藉由《老師傅的排版桌》出版,作者高鵬翔希望讓活字印刷浮現在人們眼前。
兒時高鵬翔家裡開著排版行,回憶起六、七○年代的萬華西昌街上,有許多家印版店、鑄字行。為了製作這本書,他接觸了許多活字印刷師傅,發現平均年齡落在 70 歲,最年輕的師傅也已 60 多歲,深刻感受到這些技藝要是再不記錄,將在時代中佚失。
「這本書幾乎是將一座活字排版桌加印刷機,濃縮進了方寸大的書籍裡。」他說,活字印刷的流程分為鑄字、撿字、排版、印刷,大部分的人較熟知鑄字與印刷,他在書中介紹少人關注的活字排版,記錄印刷原理、歷史以及在臺灣衍生的特有文化,像是口語、習慣等。同時在書中放進了排版工具盒,邀請大家動手做出自己的名片、明信片,讓活字版印刷真正重現在每個人的生活。
過去的排版並不像現代以電腦軟體輸出操作,排版師傅需要在腦海裡演繹紙上的字體、字距比例,這是一項製造留白的技藝。他提到:「排版像是農夫,要整理栽種文字的田地,製造留白處,文字像苗一樣,將字植進田裡。」
他將排版程序中,用來填空的鉛角做成紙鉛角,這在製作上是極大的挑 戰,必須實驗不同材質,讓工具輕巧好攜帶又符合標準比例。此外,附有工具盒的書籍有一定的厚度,在裝幀、印刷與裁切時需要經過縝密的測試計算,確認細節、來回打樣不下幾十次,才讓成品宛如一項工藝。
高鵬翔曾在 2014 年為臺灣唯一僅存的日新鑄字行,設計簡易版的排版盒,目的是想讓大家可以真正使用鉛字;《老師傅的排版桌》則是同時擁有圖解紀錄以及實作的工具書。特別以黑色為整體視覺,不僅讓書籍具有設計感,讀者們在嘗試印刷時,也能減少印漬痕跡的產生,兼具收藏及實用性。
活字版印刷是工業時代的代表,也包含了文字美學設計的技術。這本書可以讓更多人認識活字印刷,這項技藝將不會被時代汰換,而能以另一種方式展現光芒。●

文 鄭雅文
圖片提供 遠流出版
高鵬翔 平面設計師,出版《老師傅的排版桌》圖解工具書,目前臺灣僅有的活字排版專書,榮獲金蝶獎臺灣出版設計大獎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