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The Room of One’s Own
Tina
和妹妹一起經營YABOO Café,同時是自由寫手。過去是家居線記者,即使開了咖啡館,因為手癢,還是在閒暇之餘會接接稿子寫。

我覺得生活就是一場幻想,因為內心的期待,選擇了過生活的方式,也形塑了家的模樣。
小時候我對家的想像很簡單,父母對家居生活不算重視,空間很一般。直到小學三年級,家裡做了小小裝修,將房間牆壁上了色,有一間和室,天花板也多了造型。剛完工時,我支頭望著天花板,心裡想著:「好美喔。」那是我第一次發現原來居住空間可以很漂亮。當然,自從當了家居線記者,對空間的期待也愈來愈高。
現在居住的地方,就是按照我對家的期待所尋找的。樓層高,家中窗簾就不用時時拉起,望出去的風景,白天是藍天白雲,夜晚是一片燈海。不喜歡吵鬧,選在位處靜巷的大樓,但出去不用五分鐘就有傳統菜市場和超市,離汐止火車站步行也僅八分鐘。雖然是大臺北區外圍,但從出門到抵達我和妹妹在市中心所開的咖啡館,也在一個小時以內。
空間的佈置裝修,完全展現了內心喜好。多年來採訪過將近千家居住空間,每採訪一次,就會思索自己未來家的藍圖,不知不覺對空間的規劃已有完整構思。因無法容忍空間被拘束,所以不要有木作釘死的收納櫃,也不必有天花板和隔間。我愛下廚不喜外食,特別重視廚房規劃,一張檜木拼接的大木桌,當餐桌和擺放食材用品的備料檯都好。
許多過度裝修的房子,太多添加反而侷限了風格;如果有天看膩了,處理起來更麻煩。因此,減少不必要裝修,能還原空間該有的輕鬆感;至於風格,無需擔心,在基礎裝修時所決定的壁面顏色,挑選的門板形式,以及購買的每一件傢俱、燈飾,甚至杯盤碗筷之中,都已經刻畫著主人的生活。
一般人最擔心的收納,反而是我刻意不去想的事。過往採訪經驗讓我發現了一件事,收納空間做得愈多,只會愈買愈多罷了。我太清楚自己的個性,就是愛亂買,唯有減少收納空間
才是上策。藉著為維持「身為家居線記者的 家,一定不能輸」的硬氣,每次採買必定會三 思而後行。所以家裡的收納空間頂多是玄關櫃或電視櫃,並且盡量一物多用。像矮凳兼當邊桌,天花板的消防管線拿來懸掛包包,既不用 額外花錢,也減少了櫥櫃本身所佔據的空間。
其實從搬進來到擺設大致完整,我大概花了半 年多時間。一開始家裡只有一張沙發、一盞立燈,以及一桌兩凳,每隔一、兩個月才再增添 一、兩件,就連吊衣架都是搬進來三年,挑到
好看實惠的款式才下手。我知道有些人習慣一 入住,傢俱就要跟著到位。但我總覺得這樣太過倉促,等待有其必要,跟愛情一樣,買傢俱非要慎選,是我心裡莫名的小小堅持。
正因為把小窩當成心之所在,全心全意投入 經營,有時候會有些傻氣地站在家中,望著空間的每個角落,內心湧起許多感動。也因此,即使在家裡,無論是打掃、煮飯、看書或是看電視,不管做什麼,對我來說都是生活的 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