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45 Listen to the voice of the old streets
怦然心動的淡水望海老街屋
有無論如何都想留住的常民之美
┃ 連俞涵 ┃
記憶是情感的根基,淡水之於我,是成長與回憶之地。我從小住在三芝與淡水交界的山上,讀的是森林小學;小鎮是我們家生活的範圍之一,採買、求學、轉車,無一不和淡水緊密連結。因為外婆就居住在淡水最老的一條街——重建街上,這裡也被稱為「長壽街」;相傳這裡的女生都很長壽。我曾看過報導,每多爬一層樓梯可增加 4 秒壽命,而重建街就是一條曲曲折折的坂坡道,每天爬長樓梯是生活的一部份,像我的曾祖母就活到了 90 幾歲,而外婆也已 80了。
我一直很喜歡走在城市的巷弄間探索,起點就是,淡水的重建街。小時候數學很爛,爸媽為我請了家教;因三芝太遠,外婆家客廳就成了補習教室。而外婆總會煮一桌子好菜,讓這件事反而變得期待。尤其外婆家有很多條小路,我喜歡到處晃晃,每次繞不一樣的巷子,看看不同時期的老房子,鑽進書店、咖啡廳;甚至在民宅前探問,好奇老房子曾經發生的故事。
重建街很特別,舊名為九崁街,位處崎仔頂的崙頂,是淡水第一條商業街,也是真正有老街味道的一條街。循著山勢而蓋,可望海的街屋,過去曾經是北臺灣最繁華的街道,擁有許多閩南建築;相對於中正街的喧鬧,重建街的寧靜更讓人心折。這些年,重建街一度面臨拆除命運,為了留住老街,當地居民、志工和新移民請願、辦創意市集,共同努力創造價值,為它注入活力。
我現在為了工作搬到市區,依然很常回來,走在淡水的街上,一個街角、一個轉身或是一間店都會喚起記憶與感情。
從捷運下車,我會閃開中正街的人潮轉進堤岸,有間如海邊小閣樓的「天使熱愛的生活」咖啡店,是我讀北藝大時常來的。很多藝術家或創作者都會窩在這裡一整天,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夜晚還可自己取用桌燈。而從下午進入晚上的Magic Hour,一整片橘紅色的天空下,有陽光撒進來,就像一個渾然天成的角落。店裡的每個座位我都坐過,尤其喜歡坐在窗臺邊,看著大家從腳下經過,不禁期待裡頭有認識的國中同學。而只要熟客都知道,這裡是沒有廁所的,大家習慣去附近的海巡署借,反倒成為特色。
淡水有許多市定古蹟或歷史建築,再順著中正路走下去,可以看見百年古蹟淡水禮拜堂和滬尾偕醫館。因為不想與人潮碰撞,我會向上走往三民街,可直通重建街。沿途可見淡水滬尾文物館、淡水街角博物館;而清水街與重建街路口的兩層樓建築,更有早期日治時代最昂貴的建材 S 磚。
重建街 8 號的許順記,建於昭和時期,早期為布店,之後以金紙線香為主要經營項目,曾經是淡水最大的金紙店。至今保留完整的古厝風貌,為了順應石階及方便做生意,大門運用一塊木板拼接起來。還有重建街 14 號的香草街屋、老屋新生九坎 28 藝文空間等,不管是滄桑的廢墟或是歷經風華的紅樓,都透露著舊時代的常民之美。
其中 60 號的心波力幸福書房是我喜歡停駐的角落,這家外地人很少知道的小書店以繪本、詩集、福音書籍和獨立刊物為主,還可以找到許多特別的童書。
隨著心情,隨意穿越每條巷弄,再從清水巖,走進淡水的清水街市場,這裡是與當地人生活最密切的老菜市場,更是一條捷徑,可直接通往捷運站。裡頭隱藏了不少厲害的肉鬆店和財福號肉圓老店。
看似平靜的淡水,競爭是非常劇烈的,流動率也快,觀光客雖然多,但當地人的嘴巴是很挑的,如果只是為了跟隨潮流而開店,往往撐不了幾年。而能存活下來的老店,一定有厲害的地方。我從小吃到現在的店家,像是真理大學附近的阿給、淡水可口魚丸等,味道其實也都沒變。然而對比一直在改變的淡水,總讓我想到外婆,那是一種記憶的味道;外婆用溫暖、豐富的傳統菜餚吸引著我回到淡水,一種細膩溫潤卻不多言的懷抱,就像望向海口的重建老街,不管人們記得與否,始終守護著這座城市。
撰文 Celia
攝影 林志潭
連俞涵 臺北三芝人,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活躍舞臺劇、廣告、MV;曾在白先勇短篇小說《一把青》改編的電視劇擔綱 「朱青」一角;從青澀女學生演到滄桑中年,備受矚目。覺得在拍戲等待的空檔,最適合讀詩集;而不拍戲的小日子,愛逛獨立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