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我的小日子╳ 30 人
米果
從小在台南長大的女孩,喜歡搭公車吃陽春麵,著有《台北同棲生活》、《如果那是一種鄉愁叫台南》、《只想一個人,不行嗎?》等書。
工頭堅
資深部落客,曾追隨阪本龍馬的足跡踏遍日本,偶然在旅行各地之時打開了自己的美食味蕾,現從事旅遊業,擔任導遊與國際領隊。

小日子(以下簡稱小):兩位的飲食方式是外食居多還是平常會開伙?
米果(以下簡稱米):自從離開職場變成自由工作者後,外食的機會就減少了。以前當上班族時,中午和同事一起叫便當,晚上加班太晚也都是在外面吃飽了才回家。但現在盡量都在家裡自己做自己吃,一星期買一到兩次菜,已經變成一種習慣。只是隔一段時間,會有幾天很懶得做菜,就會特別為了想吃某種料理而出門。像是我喜歡去長春戲院看電影順便吃四平街的樂山娘拉麵或是去SOGO 百貨吃銀咖哩。
工頭堅(以下簡稱工):我是典型的外食族。尤其是以前從事廣告製片工作,一次拍片要三天兩夜,三餐幾乎都是製片去買各類的便當,和工作人員一起吃。後來我不管是當導遊、領隊、或者是主持行腳節目,就外食的更徹底了,而且還食到外國去。我覺得我太太的廚藝還不錯,只是平時兩人下班都已經是晚上九、十點了,再一起去外面吃飽才回家,家裡只有週末才會開伙。
小:你們會特別為了吃某種東西或某種味道而出門外食嗎?
米:如果有一整天不用交稿、不用開會,我會為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出門。像在週間去長春戲院看白天場的電影,看完電影後去逛四平街跟吃拉麵。我也喜歡做菜,會特地出門找食材,譬如想吃咖哩,就會出門去找做咖哩的食材香料或咖哩包,所以為了吃而出門在我的生活很常發生。
工:進了旅行業後,常常出國帶團,在家時間也不多,帶團結束隔天一早就要進公司上班,能夠掌控運用的時間愈來愈零碎,幾乎沒有時間可以去研究或規劃特別吃什麼。所以遇到休假日,可以和太太一起出門去好好吃頓飯,我就會把它當成非常隆重的一件事。甚至我們約出去吃飯的原因是平常沒時間說話,通常下班回家累得不想講話,我們就一人面前放一台電腦,各自都在Facebook,有時候她會回我的留言,我會按她讚。再晚一點她可能就開始看日劇,我就回公司的電子郵件或Line。所以一起外出吃飯的一至兩個小時中,是我們可以彼此Update近況,好好說說話的時候。
[banner id=”11984″]
小:你們有沒有什麼特別喜歡去吃東西的地方?
米:我喜歡有記憶的食物,例如,讀書的時候有兩年的時間在麗水街、金華街一帶的淡江城區部,那時候去永康街上的「好公道」(現在叫金雞園),吃一碗不到50 元的油豆腐細粉或炸銀絲卷,就覺得很滿足。像我去逛迪化街、大稻埕就一定會去吃永樂市場的旗魚米粉、夏天再加一碗杏仁露。萬華的三水市場我也很喜歡逛,它裡面有賣魚丸、各式黑輪。逛市場吃一些簡單的庶民小吃,是我很喜歡的。
工:或許是某種程度偏食,我喜歡吃的食物就是那幾種。如果一排小吃店可以挑,我一定先選牛肉麵或水餃。生日的時候,一定要吃牛排,因為小時候生日,阿公就會帶我去吃100塊牛排,現在會吃上千元、好一點的牛排,但是生日吃牛排已經變成一種儀式。
小:日常生活中,什麼樣的飲食會讓你們覺得紓壓療癒?
工:鹹酥雞和啤酒。如果我特別特別忙碌的時候,告一段落下班回家前,我太太就會去買鹹酥雞和啤酒。就連2012 年12 月21 號的世界末日那天晚上我都買了鹹酥雞跟啤酒,因為我想如果明天睡醒就要再見了,那至少要吃一份鹹酥雞跟啤酒。基本上不健康的食物,都是我很喜歡吃的。
米:重要的時刻一定要有滷味。例如有一場很好看的球賽,我一定會在開賽之前先去買好滷味。例如,看世界足球賽時,今天支持哪一隊,就會去買那個國家的啤酒來配滷味。像是日本的、韓國的。好吃的滷味攤子很難找,現在太多靠川燙、醬汁的滷味,味道都沒有進去。上個月去東京十天,回來的第一天就立刻去菜市場買滷味,因為日本沒有類似的滷味。在台南麵攤的滷味切成一盤後,上面會鋪滿蔥,所以我就覺得滷味應該要有一大把的蔥,才是好吃的滷味。
工:對!上次有朋友買了一盤滷味,蔥跟辣椒都切得很細,我一看到就覺得:喔,這個極品!
小:你們出國旅行的時候會找些特別的當地食物嗎?
米:去日本玩最常吃的就是迴轉壽司,因為它很簡單不用Order,坐著等轉到面前的壽司,喜歡就拿起來。每次會發現迴轉壽司文化在改變,火車會有新幹線、或是不同的鐵路型態。現在東京上野還出現的直接跟師父喊壽司的店,很多日本歐巴桑點餐都喊得很快,會讓我想到《孤獨的美食家》裡的五郎也會覺得自己是喊食點餐的弱勢,喊不贏那些歐巴桑。
還有我是一個「便當控」,三月去日本,住在池袋的旅館,一邊是東武百貨,一邊是西武百貨,這兩家百貨公司的地下室集合了日本各大便當名店的「便當街」。日本便當做得很漂亮,而且都是很有名的店,所以我就每天晚上都去拎一個便當帶回旅館吃,在房間裡看球賽和日本電視節目。
工:早期大家旅行都吃得又快又隨便,可能路邊買個可麗餅、飯糰就要趕到下一個景點去。但是隨著看的景點變多了,出門旅行的焦點就會轉移到吃東西上。尤其是個人放鬆的旅行,一天只會去一個地點,然後在當地慢慢地吃頓午餐或晚餐。而且我有個很會找資料的太太,她會找些日本生活風格雜誌介紹的小店,我們會比較有興趣。
小:如果有國外的朋友來台北,你們會帶他們吃什麼?
米:吃台灣菜吧。有日本朋友會指定不要吃中華料理,要吃台灣料理。因為鼎泰豐的關係,日本朋友現在會覺得小籠包也是台灣料理。但我會帶他們去吃眷村料理或者去夜市,吃些日本沒有的食物,像是潤餅。如果是大陸朋友來,我通常第一攤都會帶他們去吃百元熱炒海產店,桌子、椅子都很低,大家講話都很大聲,就覺得還蠻有台灣的感覺。
工:我會把朋友和導遊這兩個身分結合在一起來招待外地朋友。我父親以前是帶日本觀光客的導遊,所以小時候就知道日本人常去的台菜餐廳,像是青葉、欣葉,以及在長安東路教會旁的楓林小館、南京東路的蒙古烤肉。這些店曾經風行了幾十年,但是現在有些都不見了。
最近這幾年台灣的陸客變多了,我就會帶他們去吃眷村菜,因為這些店會有國民黨的旗幟、文宣海報,對他們有一種異質樂趣。如果有思想更開放的大陸朋友,我會帶他去像「大隱酒食」或「阿才的店」,那些地方有種革命聖地的氛圍, 大陸人一進去就覺得「哇!這個地方太讚了。」之前我帶朋友去大隱點台灣菜,喝台灣啤酒,他喝了一口就說,「這才叫食物,這才叫啤酒嘛!」在那一刻我也被他感染了,看到別人肯定自己土地的東西就會覺得蠻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