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那些美麗的地方有個家

一種旅行方式 在離家遙遠的地方,暫時有個據點

 

撰文・攝影=莊祖宜
天天在家做菜的飲食工作者,現居上海,有一兒述海。出版《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其實,大家都想做菜」》。

11

學生時期我也曾做過背包客,帶著輕便的行囊東南西北到處跑,滿腔熱情的想在有限的假期裡看盡風光名勝。當我腳酸腿麻的走訪博物館、教堂寺廟與湖泊山川之際,眼光時常會不經意的停留在一棟特別可愛的房子或公寓閣樓上,心騷騷的幻想不知是怎樣的人住在那兒?如果我也能生活在這樣的地方,又會是怎樣一番光景?幾番奔波下來終於意識到,自己對旅行的嚮往其實不只是想親眼看見夢中的異地,而是渴望體驗另一種生活和存在的可能性。

為此,走馬看花的旅遊總感覺是隔靴搔癢,而即便定點停留,若住宿設備完善的度假村或那種所謂「低調奢華」的精品酒店,也總讓我惶惶不知所措。要知道那些高級旅店的消費高昂,我一旦花了錢入住,很難不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Check-in 和Check-out 之間盡情享受所有的設備——游泳池、私人沙灘、景觀陽台、靜謐圖書室。導致連外出溜達時也不免懊惱錯過了包含在房價中的庭園下午茶或雞尾酒時間,最後為了「享樂」和「放鬆」搞得緊張兮兮,在全面優雅的環境中體認到自己的狼狽不足。

於是當我發現「居遊」形式的旅行時,自是喜出望外。所謂居遊,就是在離家遙遠的城市/ 國度裡找一個可以暫時安身立命、探索冒險的據點,「a home away from home」。那些住所通常位於鬧中取靜的市區小巷或依山傍水的鄉間,沒有招牌也沒有門房侍應。你在網上直接聯絡房東,然後依約定當面或於特定郵箱領取大門鑰匙,自行登堂入室。屋舍裡通常設備完善,從被單毛巾、廚具、洗衣機、水電到高速網路一應俱全,佈置上有的簡樸,有的典雅,也有那種附設私家泳池的豪宅莊園,但看租屋人的預算和需求。一般說來,居遊的人均花費比同一地點的平價旅館還要再低一點,空間和彈性卻高了許多,而且入住前幫你打掃的一塵不染,只不過沒有服務人員定時來倒垃圾、換被單、洗刷廁所而已(註)。

出乎意料的是,原來清潔打掃這種芝麻瑣事竟正是我融入異地生活,感受自己變成半個當地人的催化劑。上個月在巴黎,我學會到公寓附近的超商買小包洗衣粉和清潔劑,每隔幾天把該回收的瓶瓶罐罐帶到社區的垃圾收集站;在法國西南,我們的石砌小屋沒有烘乾機,每天洗完衣服就晾在後院裡,一邊曬太陽一邊眺望不遠處的多爾多涅河(Dordogne),偶爾回應旁邊玉米田裡農家鄰居的揮手問好。異地的絢爛陌生在家常氛圍下變得親切踏實,平凡的家務也在截然不同的環境裡蒙上一股迷人的色彩。

而平凡家務中最振奮人心者莫過於買菜做菜。居遊的房子裡通常俱備基本的鍋碗瓢盆、刀具、爐臺、烤箱、咖啡壺等等,如果運氣好,還可能會有前任房客留下的鹽糖調料。這時只要自己再去超市買一小瓶橄欖油,外加個人覺得不可或缺的調味品(如醬油、醋、芥末、辣椒醬),一小包米(西方國家通常都有買小袋裝的),一兩盒麵條,其餘最好都選用生鮮食材或熟食品,想吃多少買多少。買菜本是一大樂事,身處異地更可以透過超市架上的吃食管窺當地特色與物價;如果附近剛好有露天菜場,更是萬萬不可錯過。試想,有什麼景點比「菜場」更能完美的結合當地獨特的天時、地利、與人情世故呢?

這回在法國, 我逛遍了巴黎第二區的Montorgueil 菜場與西南薩拉(Sarlat)小城的傳統市集。整潔的攤位上琳琅滿目盡是乳酪、醃肉、糕點麵包和嬌豔欲滴的蔬果,如果旅遊期間餐餐外食,沒有機會買一些食材回家炮製,還真遺憾呢!透過支支吾吾的溝通,我從菜販們那兒學會如何處理幼嫩的朝鮮薊,白蘆筍,櫻桃蘿蔔;也聽他們的建議在煮好的馬鈴薯上淋胡桃油,撒蔥花海鹽;山羊乳酪切片放在麵包上烤軟,滴一點蜂蜜配生菜沙拉。想念亞洲口味的時候,我煮飯、爆炒時蔬肉片、燉牛肝菌雞湯。內心很慶幸在尋幽訪勝一天後,或是什麼店都不開的星期天下午,可以悠悠閒閒的在自家後院吃頓飯。就這樣,近年來我們一家渡過了好幾個難忘的居遊假期——巴黎、西南法、清邁、河內、奧勒岡海岸、波特蘭、紐西蘭鄉間。回想起來,在每個地方我不只「到此一遊」,還有熟識的巷角餐廳、店舖老闆、農田雞舍、羊腸小徑。我懷念那時的生活,因為我曾經在那些美麗的地方有個家。▍

 

註∣ 專門服務居遊住宿的網站非常多, 如www.holiday-rentals.co.uk 和www.homelidays.co.uk,或者直接在搜尋引擎內鍵入旅遊地點與「holidayvacation rental」的關鍵字。

 

標籤:Tags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