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51 Live on the Wheels
推著父親半世紀的涼粉攤
聽萬華老仕紳說在地庶民故事
┃ 涼粉伯 ┃

辜凱鈴 繼承父親「涼粉伯」的艋舺涼粉老攤車,重現臺灣近乎失傳的古早味。並投身社區營造,串連萬華的傳統產業,成立「台北市好管家街區振興協會」。每天幾乎睡不到四小時,只為了讓萬華的庶民之美能流傳下去。
記得很小的時候,一大早就能聽到我爸推著涼粉車,「叮叮叮」穿過萬華的大街小巷。周圍的小朋友一聽到這個聲音,就衝去跟媽媽拿錢,說要吃涼粉,有時候媽媽給得晚了,爸爸的涼粉攤一溜煙就不見,大家只好匆匆下樓,追著他跑。長大後聽老顧客說起,才知道除了「涼粉伯」,我爸爸還有另一個外號,就是「鐵腳伯」。
爸爸在 67 歲時,因為身體支撐不住,從涼粉攤退休。他十幾歲就開始在萬華賣涼粉,從年輕做到老,退休剛好做滿 50 年,當時很多老顧客見到我爸就問:「你怎麼不賣了?」他其實很失落,也很捨不得。我看著爸爸,考慮了兩個月,決定離開原本在生技公司的工作,把攤子接下來自己做,因為如果我不做,手藝沒人傳承,就再也吃不到這種古早味了。
涼粉是日治時期傳至臺灣的一種甜點,有點類似和果子「葛切(くづきり)」。日本的葛切由葛粉製成,而臺灣人以最方便取得的地瓜粉替代,沾的醬料也從較昂貴的黃豆粉改成臺灣人愛吃的麵茶,這種臺灣古早味涼粉以前在北部很常見,像是基隆、萬華、大稻埕到處都有,但因為做起來太辛苦,很多年輕一輩不願意學,涼粉攤漸漸消失街頭,像這種新鮮現做的涼粉,臺灣可能也就只剩我們這個小攤了。
以前的人沒有冰箱,拿塊大冰塊放在用木頭做的玻璃箱裡,就算是冰箱了,現在我推著這台 30 多年前叔父改裝的小攤車,上頭的冰櫃是檜木做的,檜木能適應臺灣潮濕的天氣,用久也不易壞。另外,木頭招牌的曲度,也是用火慢慢烤,才能呈現這種弧度,光從一個小小的攤車,就能看到老臺灣的樣子。

要撐起一個涼粉攤不容易。常常得凌晨三點就爬起來做,一開始力氣小,攪不動一大桶涼粉,得分五小桶慢慢做,製作的時間也相對拉長;而炒好麵茶後,要將烤好的麵茶從鐵桶倒出來,我幾乎搬不動,手臂還常因此拉傷。
說到炒麵茶機,全臺灣應該就只有我們家有了。我阿公以前在鐵路局上班,對機器很有興趣,就自己發明了炒麵茶機,鐵桶在一排火上頭滾動。做麵茶要靠經驗,期間要一直顧著,一不小心就整鍋都烤焦了。慢慢守著爐火,烘烤出來的麵茶特別綿密且扎實,吃起來也不會死甜。
剛開始推涼粉車出來擺攤,大家只認得我爸涼粉伯不認識我,也找不到固定的地方賣,下雨的時候就撐著把小傘在街角,但風吹來,雨是斜的呀,人還是被淋濕,回家重感冒⋯⋯。困難總是接二連三來,但我告訴自己:「如果連這麼點苦都不能吃,以後還談做什麼大事?」

隨著時間久了,與周邊的攤子也越來越熟,生意漸漸穩定,也有了固定擺攤的地方,開始聽見許多自己從不知道的故事。現在大家會覺得萬華很複雜,龍蛇雜處,但其實萬華以前非常繁榮,就拿我擺攤的貴陽街來說,以前這是臺北第一街,曾是臺北最繁盛的街道,在大稻埕還沒興盛前,許多仕紳在這裡蓋起洋樓,大家搶破頭要在艋舺做生意。
像我涼粉攤斜對面的「老明玉香鋪」就是百年老店,古法製作的香特別好,以前人們沒錢治病,會喝香灰,因為古早的香原料用了許多珍貴的木材和藥材,所以真正的香是有點藥效的,類似在使用精油的感覺,達到心靈澄淨的效果。
這個小攤車不僅讓我傳承了快要消失的臺灣味道,也讓我發現老產業保存下來的必要,近幾年來一步步去串聯一些老產業,記錄下這些故事。我希望可以藉由鄰里間的力量,恢復萬華往日的光輝。

文 鄭雅文
攝 簡子鑫